中国|吴国盛|澎湃问吧: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四 )


吴国盛: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传统的技术工艺逐步被取代,除非纳入需要特加保护的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现在都是西方人。
公道自在人心:依您的观点,中国古代一些诸如圆周率之类的应用数学和天文历法之类的应用天文学,都是偶然的、零星的现象,怎么解释这些现象是如何出现又是为什么不能深入研究,直到发展为学科的呢?恐怕不能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精神吧
吴国盛:中国的天文历法并非偶然、零星现象,而是自成一体,高度发达,但是,正如我在《什么是科学》第2章所详细分析的,中国天文历法的目标并不是发现自然规律,而是规范天人关系,因而是“礼学”不是“科学”。
杨商陆:作为一名头发相对茂盛乌黑的哲学教授,请问您是如何保养的?
吴国盛:呵呵。没有保养,长得就是这样。
小光头:现行的所谓的科学的标准是西方的标准,能量化的能测量的才叫做“科学”,但是中医的理论体系确实很有价值,只要是用就行了,管他是不是“科学”,大家要高兴,我们就叫他中国特色的“科学”就好了,您觉得呢?
吴国盛:中医就是中医,不必称之为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都不自称为科学,但一样有其存在价值。
大头:科学是指能用数学表征的学科吗?例如在孟德斯鸠种豌豆发现遗传规律前,生物学就不是科学。这种说法对吗?
吴国盛:科学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有所谓硬科学,也有所谓软科学。典型的、硬的科学,就是数学+实验的我称之为“数理实验科学”,以牛顿力学为代表。历史上,化学比起物理软一些,生物比起化学又软一些,地学比起生物又要软一些,但它们都是科学家族的成员。生物学有两支,一支是实验生理学,从维萨留斯的人体解剖学开始,直到今天的分子生物学;另一支是博物学。今天的生物学是前一分支占主导地位。
吴国盛:质疑属于科学精神,因为理性科学就其结果而言是确定性,就其过程而言则是开放性问答。质疑就是“问”。所以海德格尔说“问乃思之虔诚”。
彳亍:古代有没有专门负责研究科学的官员。
吴国盛:欧洲古代有没有专门负责研究佛教的官员呢?
GodfreyXue:老師您好,我想問一下科學即正確這種觀念是什麼時候有的?感覺泛科學化了。
吴国盛:启蒙运动之后,科学主义开始在欧洲流行,20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席卷全国。
o_O:吴教授您好!如何看待古代的玄学呢?古代人是否会质疑玄学呢?谢谢!
吴国盛:玄学就是形而上学。总的来看,中华民族偏重务实,对玄学兴趣不大。
Tony:在西方,科学发展起来之后对其先贤的追溯是否有美化或牵强附会的地方?对所谓“科学传统”的论证是不是单向的呢?是古代欧洲的文明发展出了科学,还是科学这种基本普遍性的思维首先在欧洲系统化并打起来希腊、先贤的幌子做为自己“悠久历史”的门面呢?
吴国盛:不能一概而论,美化自己的祖先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发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常有自信的人,发生这样的事情少一些;缺乏自信的人,多一些。
炫尘:请问“科学”和“理性”是一回事吗?
吴国盛:从根本上讲是一回事。
紫色的往事:吴教授,您好!如果高中老师要开一门科学技术史的选修课,一学期为十五课时,您认为该从哪些角度切入选题呢?谢谢!
吴国盛: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一些专题来讲。
Yves Znn:尊敬的吴教授,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有点奇怪,科学不能一概而论成为“自然科学”或者是“近代数理化理论”。科学应该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关乎社会及人类群体存在、发展的系统理论都能称为科学。
吴国盛:科学被广义化之后,是包括社会科学的。但社会科学之所以是科学,首先是因为它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禀承独特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所以,追究科学的本原还是要从数理实验科学谈起。
张野塘:老师,下学期可以去北大蹭你的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