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背后,有个“神秘组织”( 三 )


沙县不仅在县一级政府设立“小吃办” , 还在下辖12个乡镇也设立“小吃办” , 每个乡镇“小吃办”对接1至3个联络处 。
早年乡镇“小吃办”未设独立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 。 直至2004年 , 沙县县委、县政府要求乡镇“小吃办”也要配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设备、经费和工作人员 , 以此提高服务能力 。
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是一个行业自治组织 ,它的角色是行业管理、品牌保护、技能培训和协调服务 , 理事成员在政府与行业之间扮演桥梁和纽带作用 。
沙县小吃背后,有个“神秘组织”文章插图
沙县城区夜景 。
2017年 , 当地政府把原有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小吃办”职能合并 , 建立了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 , 行政级别从副股级提至正科级 , 连升三级 , 同时旗下拥有一家市场运作实体——沙县小吃集团;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驻外联络处也加强了党建引领 , 组建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驻外党支部 。
根据统计 , 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已在全国设有31个联络处 , 组建了23个驻外党支部 。
从政府机构到行业组织 , 沙县成功围绕小吃行业构建一套组织体系 , 从县级到乡镇 , 又到沙县小吃所在城市的联络处 。
“相当于把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产业触角延伸到每个沙县小吃所到之处 。 ”张鑫称 , 在各大城市设立联络处的想法源于2006年 ,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管理和服务外出经营人员维持沙县小吃品质和品牌 。
鉴于此 , 沙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一乡一城一组织”发展战略 , 即一个乡镇要负责在一座小吃老板相对较集中的城市建立一个管理组织 , 这是联络处的雏形 。 最终 , 沙县小吃在各地联络处都隶属于沙县小吃同业公会 , 扮演上传下达、证件获取、纠纷调解、业务投诉和商标维护的角色 。
通常 , 沙县小吃老板都会面临租赁和拆迁纠纷 , 只要找到联络处帮忙 , 联络处都会予以协调 , 或者提供法律帮助 。
“联络处不是政府机构 , 不能以政府部门自居去调解 。 ”张鑫说 , 比如维权 , 通常由县里面的相关部门做 , 联络处配合 。
联络处最常见的是信息服务 , 每天联络处官方微信都会发布店铺转让信息 , 写明店铺位置、转让价格、转让原因等 , 统统由联络处负责搜集和发布 , 别小看这个信息 , 它能帮助老板们节省很多成本 。
可能由于联络处周到的服务 , 使得政府、公会和联络处在沙县小吃业者心目中具有相当公信力 , 从而在很多政府性工作上都愿意配合 , 多项工作都予以支持 。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 , 1999年福州创建文明城市 , 数以千计的沙县小吃面临被清退的危机 。 沙县政府火速发动各乡镇党员 , 给小吃老板讲文件 , “一定要达到标准 , 不达到就生存不了 。 ”
一夜间 , 沙县小吃的煤桶全部换成了液化气 , 小黑板全部换成了招牌广告 , 此举获得了福州当地政府领导的褒奖 。
别看联络处拥有一定公信力 , 但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难处” 。
“我们早期是用商家会员费维持运作 , 但后来根本无法运作 , 后来县委、县政府见状 , 给予了一定拨款来补助运作 , 但也不宽裕 , 只能自己想办法 。 ”张鑫说 。
实际上为推广沙县小吃 , 沙县县委、县政府已多次给出补贴:比如2004年在上海每新开一家店补贴1000元;2007年在北京开张的前100家店每家补贴3000元 。
“如果说沙县小吃和别的地方餐饮品牌有什么差异 , 我认为最大不同就是它背后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 。 ”张鑫说 , 面临行业竞争和风险时 , 任何个体都难以抵御 , 唯独庞大的组织力量才能帮助化解难题 。
“以前全国冒出来不少地方餐饮连锁品牌 , 为何到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呢?很显然是组织力的问题 。 ”张鑫认为 , 迄今为止能与沙县小吃处在同一条平行线 , 只有兰州拉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