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背后,有个“神秘组织”
12月8日 , 2020年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开幕 , 天南海北的贵宾和食客齐聚一堂 , 到沙县领略当地的美食文化和风土人情 。
文章插图
沙县小吃文化城三期广场 。 本文图来源于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沙县融媒体中心(除署名外)
这已成沙县重要的文化盛事 。
1997年12月8日 , 沙县举办首届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 , 直至今年已成功举办24届 。
这也是沙县小吃成长的见证 ,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 20多年 , 沙县小吃悄无声息地占领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 , 已成中国覆盖率最高的餐饮品牌 , 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同行业竞争者 。
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 , 如今沙县小吃已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 , 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8.8万家 , 达到连锁标准店3103家 , 年营业额超500亿元 , 实现和带动30万人的就业 。
“小吃是大民生 , 小吃是大产业 , 小吃也是大文章 。 ”沙县县委书记杨兴忠对澎湃新闻称 , 扁肉是砖 , 拌面是钢, , 县人民将沙县小吃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 更闯出一条富民强县的致富之路 。
在他看来 , 在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之下 , 勤劳的沙县人凭借扁肉和拌面盖起高楼大厦的演进过程 , 本身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实践的成功 。
文章插图
2020年11月23日 , 三明市沙县 , 上桌的烧卖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孙湛 摄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拥有1600多年建县历史 , 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 沙县小吃也历史悠久 , 北方汉民族的面食文化和南方闽越先民的米食文化在此汇集 , 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基础 。
“沙县小吃品种多样 , 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 , 这也是它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对澎湃新闻称 , 沙县小吃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口味清鲜、制作精细的传统城关派系 , 代表品种有扁肉、烧麦和肉包;另一派是口味威辣、制作粗放的乡镇民间自发派系 , 沙溪河以北的夏茂镇 , 米冻、喜粿、米陈皮和甜烧卖和牛肉系列为代表;而沙溪河以南的南霞、郑湖和高砂 , 泥鳅粉干、南霞猪脚、郑湖板鸭和手工制面的土家风味为代表 。
夏茂镇是沙县小吃发祥地 , 上世纪90年代初 , 上千人浩浩荡荡、背井离乡到外地做小吃谋生 , 如今全镇四万人 , 约有三分之一在外地经营小吃店 。
“那时种庄稼和粮食难以致富 , 没什么副业可做 , 只能外出做事 。 ”沙县县委原书记杨振西对澎湃新闻称 , 上世纪90年代初 , 沙县财政收入每年也才1个多亿 , 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有9000多人吃财政饭 , 城镇如此 , 农村更是没有经济收入来源 。
1992年至1997年间 , 尽管农村耕地包产到户 , 吃饱穿暖不成问题 , 但当地政府积极致力于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 不少沙县人背起鸳鸯锅拎着木槌 , 以“四根竹竿一块布 , 两个煤炉两口锅”起家 , 让沙县小吃遍地开花 。 那时恰逢中国兴起了“下海”和“打工”浪潮 , 城市流动人口暴涨 , 衍生出吃饭、住宿和出门需求 , 而沙县小吃及时填补“吃”的市场 。
“一元进店 , 二元吃饱 , 五元吃好”的平价原则抓住城市低消费群体 , 俘获了无数食客 , 此举令沙县小吃如野草般疯长 。
“那时每年能挣几万元算很高了 , 我们上班每年工资也才1万元 。 ”杨振西说 。
这也引发了极强的示范效应 , 一传十、十传百 , 沙县人纷纷都外出开小吃店 。
文章插图
沙县博物馆新馆
早期 , 沙县小吃店重点集中福州和厦门两座城市 , 并未大规模“攻城略地” 。
- 高配版酸辣螺蛳粉,在家就能吃到的名小吃,快来一起嗦粉
- 70岁老奶奶路口卖“稀罕”小吃,2元一个被哄抢,买家:不多见
- 石家庄排行前十的名小吃,你吃过几个?网友:我就吃过烧饼!
- 火火火!广元街头的这些人气小吃,千万别错过
- 火遍全泉州的传统小吃,我们在家就能复刻,味道一样钱却省了一半
- 教你制作经典小吃驴打滚的详细教程,简单实用,只要掌握几个窍门一学就会
- 此人气小吃,软软糯糯,甜辣可口,一次得做两盆,家人抢着吃!
- 这5种冬季小吃,补气血、益身心,是不得不吃的滋补佳品!
- 老照片:90年代的那些街头小吃,每一张都看得流口水
- 90岁老人街边卖传统小吃,结账时老人的一句话,让人感到“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