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年以后,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怎么样了

做書按:去年秋天,前《纽约客》采访人员何伟(Peter Hessler)在四川大学匹茨堡学院开设非虚构写作课程,引发了广泛关注。他的“中国三部曲”曾经在国内掀起了一轮“非虚构风潮”,为我们引入了一种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外来者视角。
因此,当他从埃及再次回到中国,引导学生记录中国当下发生的事情时,就格外令人好奇,让人联想起他在涪陵中学时的教学场面。开课伊始,就有旁听学生将上课经过记录下来,课后也变成了图书签名现场。
今年8月,何伟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讲述中国如何控制新冠疫情的报道,在社交网络上引起热议。在文章中,何伟写到疫情期间他的写作课挪到了线上,因为班级太大了,所以学生不能同时上线,只能通过语音和文字交流。
如今,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进行的如何?近日,他的好朋友雨珈现场旁听了一节,详细记录了何伟的课堂实录。这一节课,何伟恰巧讲到自己的一篇长文《多恩医生》( Dr. Don),我们有幸通过雨珈的记录身临其境感受他的课堂氛围,启发方式,听他亲口讲述采访、写作背后的故事和思考。
 写作|一年以后,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怎么样了
文章插图
跟朋友一起到川大办事,顺便跟Peter说了一声,他说今晚我要讲 Dr. Don。
Dr. Don 是我八年前在 Peter 的好基友 Michael Meyer 的特稿写作课程上读的长文,写的是科罗拉多州一个小镇 Nucla 唯一的药剂师 Dr. Don。那是我第一次读 Peter 写中国之外的人和事。这篇文章对他应该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向米国非虚构文学界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写中国,文章之所以被大家喜闻乐见,并非“China Charm”的加持。
文章链接:
写作|一年以后,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怎么样了】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1/09/26/dr-don
这篇的中文版也被收录在上海译文纪实系列的《奇石》中,译名《多恩医生》。
我们当然想听作者本人讲自己的好文章!于是偷偷溜去了。
 写作|一年以后,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怎么样了
文章插图
八年前的资料还能翻出来,那个时候的阅读习惯真好,读完一遍还要把生词都给查了,现在看过就算,太懒了。
课一共上了三个小时,中间有两个10分钟的休息时间。
IN CLASS
1st Hour
 写作|一年以后,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怎么样了
文章插图
课堂大约30多个大一学生,我们安静地搬了椅子坐在最后。
Peter 问大家期末是不是很忙,然后就开始布置作业了(天下老师一般黑)。就是不久之后要交这学期的大 feature。他说其实 feature 就是你们前面写的 profile, scene, place 的集合,结构元素(structural elements)、过渡(transitions)、背景(background)都是一个道理。
看来和特稿写作的设置差不多,都是写人物 profile,写场景 scene,写地方 place,最后在这些的基础上写一个特稿 feature。
接着开始讲评学生的作业。他找了三个例子,都是写的人物。
学生A,写一个刚毕业的女孩。Peter 让他起来读了第一段,写那个女孩桌子上的摆设,下班回家后阅读、洗漱等一系列行动。只有短短4行。Peter 问大家从这一段能看出这个女孩子的哪些特质。学生们纷纷说“生活规律”,“受过良好教育”,“单身”等等。
Peter 问 A,对吗?A 说是的。
Peter说,那么这就是一个efficient opening, 运用得当的话,短短几行就能说明很多东西。
学生B写自己的曾祖父。Peter 说本来是不允许写亲人的,但因为B给他讲了自己的曾祖父,他觉得很值得写,就同意了。这次读了好几段。Peter 问学生们B用了些什么技巧。
大家说 dialogue,strong first person 等等。看来也和特稿写作课一样,前面有详细地讲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