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集体败退,中国汽车版图再无重庆摩帮( 四 )


上层管理团队引入外援的同时 , 力帆的基础工程师人员素质却没有得到提升 , 由于薪资水平较低 , 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应届毕业生或者是此前摩托车的技术人员 , “对造车的理解和研发的理解都不深刻” , 这样的团队自然很难有竞争力 。
和力帆一样 , 银翔也在2015年推出最高价格突破11万元的幻速S6车型 , 希望向上突破 , 结果也是铩羽而归 。 2015年 , 尹明善宣布力帆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 , 不仅要造车 , 还涉足共享汽车、无人驾驶等概念 。 尹明善这一次试图抓住风口 , 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目标” 。
“力帆应该是业内最早发力新能源的企业 , 在2009年就成立了新能源研究所” , 但李响也谈道 , 转型新能源 , 力帆还是沿用了传统燃油车时代的“低成本”模式 。
新能源补贴为力帆带来一定的利润补充 , 在2016年 , 力帆获得4091万元的新能源补贴 , 几乎占到当年净利润的一半 。 但随后的骗补事件 , 对力帆转型新能源造成了致命打击 。
2016年10月 , 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 , 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收到财政部下发的处理决定 , 公司不符合新能源汽车补贴申报条件车辆共计2395辆 , 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1.14亿元 , 对上述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不予补助 , 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 更严重的是 , 力帆被收回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 , 还被处以超过亿元的罚款 。 燃油车销量下行 , 新能源补贴被“截断” , 力帆汽车的资金链逐渐收紧 。 进一步影响了“换电”模式的落地 。 李响感慨如果力帆的“换电”模式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活到今年 , 极有可能迎来转机 。
但他也承认 , 历史没有选择 。 力帆在换电模式上的踏空 , 以及在新能源领域“起个大早 , 赶个晚集” , 一方面暴露出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对市场“节奏”的把握欠缺 , 这种欠缺很大程度上缘于战略规划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确实是“经营者的格局和眼光的问题 。 ”李响说 。
“比如银翔 , 2014~2015年发展非常好 , 老板没有花大力气去做研发积累 , 也没有去改善原来的供应链 , 而是重起炉灶发布了新的品牌‘比速’ , 希望能够复制幻速的成功 。 ”2016年11月 , 比速品牌正式发布 。 王明说 , 这个新的品牌刚实现量产的第二年 , 银翔就暴露出严重的资金问题 , 很快就被迫停产停工 。
摩帮造车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 , 在实体制造业领域成就了过往的辉煌 , 也引领了重庆的发展 。 然而 , 在新的时代浪潮中 , 由于一直没有跨越自主研发和品牌塑造两座大山 , 企业转型升级不及时不彻底 , 错失发展机遇 , 不得不面临边缘化的命运 。
在经历了资质和工厂转让后 , 力帆股份正式进入破产重整 , 而银翔的重组尚未有进一步的消息 。 时至今日 , 力帆股份的市值只有不足76亿元 , 而在2015年的最高峰时 , 其市值一度接近400亿元 。
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 。 对于还在场中的小康和斯威这两家曾经的摩帮二线企业来说 , 造车之路漫漫 , 能否突出重围 , 情况也不容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