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集体败退,中国汽车版图再无重庆摩帮( 二 )


进入21世纪 , 随着全国多个城市开始“禁摩” , 以及交通出行领域消费再次升级 , 重庆摩帮遇到了发展瓶颈 。 嗅觉灵敏的摩帮大佬看到了居民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 , 汽车成为摩托车、自行车之后 , 进入千家万户的商业机会 。
2003年 , 65岁的尹明善通过收购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 , 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 2003年 , 重庆渝安集团与央企东风汽车公司、东风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 , 从事东风小康微车研发生产 。
2008年 , 华晨金杯汽车与东方鑫源集团合作进军汽车市场 , 开始生产金杯汽车 。 2010年 , 重庆银翔实业与北汽集团成立北汽银翔 , 成为北汽集团的西南基地 。 摩帮的大佬们 ,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或自创品牌 , 或合资经营 , 短短几年间集体进入汽车市场 , 引领了重庆工业升级 。 随后十余年 , 重庆开始由摩托车制造之都向汽车制造之都转变 。
起落尽在十年间
在这轮造车运动中 , 力帆又走在了前列 。 2006年 , 力帆的首款轿车520全球上市 , 开启了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步的拓展节奏 。 但力帆520上市以后并没有取得足够好的成绩 , 虽然后面公司又推出了力帆520i , 以及力帆620 , 但在市场上反响并不是特别热烈 。 直到2009年 , 力帆推出了320 , 这款模仿宝马MINI的小车以低廉的价格和可爱的外观一时间大红 , 力帆汽车开始走“上坡路” 。 之后 , 力帆也相继推出了力帆X80和力帆轩朗等多款车型 , 涉及轿车、SUV、MPV和新能源等多个细分领域 。
2010年 , 力帆于上证所上市 , 成为中国首家上市A股的民营乘用车企业 。 从2011年到2013年 , 力帆的汽车年销量从12万辆增长到了19万辆 , 2014年锁定20万辆年销目标 。 “当时前景简直就是一片光明 。 ”力帆的一位前高管回忆起那段历史时谈道 。 虽然在2014年力帆汽车没有实现20万辆的年销量 , 但十余万辆的销量在当时仍是一个不错的规模 。 加之在2015年 , 力帆对外发布了转型新能源的计划 , 引发资本市场看好 , 股价连连涨停 。 在2015年6月 , 力帆股份的股价曾达到27元 , 市值一度逼近400亿元 。
在力帆为了20万辆年销奋力拼搏时 , 另外一家摩托车企业银翔也在2014年的3月31日正式发布幻速品牌 , 并一口气推出了两款小型SUV车型幻速S2和S3 。 一年多以后 , 到2015年11月 , 北汽幻速S3的用户就成功突破了20万 。
“那时候的市场确实特别火 。 ”银翔的一位前员工王明(化名)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与别的车企不同 , 银翔并没有从轿车市场切入 , 而是选择了从SUV和MPV市场突破 , 这一定位非常符合当时西南市场消费者对于第一辆车的追求 , 低价格、大空间、7座宜家宜商带来的功能多样性 。 在2015~2017年间 , 幻速先后推出了系列SUV和MPV车型 , 几乎每款新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2017年 , 银翔年销量达到30万辆的巅峰 。
值得注意的是 , 从力帆进入汽车行业 , 到2017年银翔的汽车销量到达顶峰 , 恰好是10年时间 。 这10年也是中国车市飞速发展的阶段 。“银翔和力帆的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车市爆发带来的红利 。 ”王明认为 , 重庆以及其辐射的西南市场人口密集 , 汽车需求起步较晚 , 但增长快速 。 而从消费水平上看 , 西南地区的汽车消费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 。 源于摩帮的这些造车企业凭借多年的摩托车行业经营经验 , 能够通过低成本的采购和逆向开发 , 将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快速推出市场 , 抢占时间窗口 。
然而一旦市场下行 , 这些尚未建立起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 便随着潮水的退却而被抛在沙滩上 。 2018年 , 国内车市出现近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 力帆汽车和北汽银翔也先后爆出困局 。
2018年8月 , 经历了三个月“高温假”式的停产和清理库存后 , 银翔就开始进入间歇性停产的状态 。 银行抽贷、经销商堵门讨债、员工大量离职 , 从“黑马”到“病马” , 北汽银翔短短5年便走入末路 , 成为摩帮造车中第一家倒下的企业 。 银翔之后 , 力帆也暴露出严重的债务问题 , 在通过卖地卖房自救仍无果后 , 力帆股份不得不选择了破产重整 。 10年起落 , 一朝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