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集体败退,中国汽车版图再无重庆摩帮( 三 )


追风者集体败退,中国汽车版图再无重庆摩帮文章插图
用造摩托车的思路造汽车
“银翔之所以第一个倒下 , 直接原因是资金链出了问题 , 而力帆有摩托车和房地产以及金融等多个业务板块作为支撑 , 所以能坚持到今年 。 ”力帆汽车研发中心已离职高管李响(化名)表示 , 如果力帆和银翔有多元的模式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 可能会活得更久一些 。
“就算能坚持得更久一点 , 但最后的结局可能还是一样 。 ”王明表示 。 银翔和力帆倒下的最根本原因 , 在于经营思路的偏颇 , “用造摩托车的思路造汽车” 。
与汽车相比 , 摩托车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 而摩帮当时能够在摩托车行业大行其道 , 除了当地爆发的市场需求外 , 还包括重庆的工业和配套基础 。 “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 , 重庆本身有制造业基础 , 有全产业链从高端到低端的供应商 , 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 。 ”王明说 , 这些基础条件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摩托车产业 , 虽然体量庞大 , 但重庆的摩托车结构单一 , 与国内外主流品牌相比 , 在质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 。
“重庆摩托车企业虽然被外界统称为摩帮 , 但这些企业之间并没有‘抱团取暖’的合作精神 , 更多是依靠低价进行内部竞争 。 ”周远告诉采访人员 , 当时摩帮在越南争抢客户 , 包括嘉陵、宗申、力帆在内的几家摩托巨头 , 疯狂压价 , 一辆1999年售价约为700美元的摩托车 , 到2000年底仅售300美元 。
“这些摩托车制造企业进入汽车行业 , 也还是沿袭了当年的竞争思路 。 表现出一种‘小农’思维 , 关注短期利益 , 没有完善的流程 , 也没有科学的规划 。 ”李响表示 。 “市场上什么车卖得好 , 我们就去卖来拆解 , 然后对标模仿 。 ”王明说 , 买来的车基本上都是诸如五菱、长安等价格集中在7万、8万元以下的车型 , “大的方面基本上不会改 , 专门去看人家的短板在哪里 , 然后拿来加强 , 在一些消费者能够感受到的地方下功夫 。 ”王明说 。
当时整个重庆摩帮造车的企业都是互相“抄袭” , “大的汽车公司的研究院都有几千甚至上万人的规模 , 但银翔的研究院仅仅400~500人的规模 。 ”王明说 。 李响也向采访人员证明了上述说法 , 整个力帆汽车的研究员规模也和银翔差不多 , “都不如长安一个专业所人多” 。
在供应商选择上 , 也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技术标准 , 最大的要求就是要“价格低” 。 这种粗放的造车思路 , 以及流程和供应链管理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 车只能满足基本的代步需求 , 产品的一致性不高 , 材料和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 。 事实上 , 自2013年后 , 力帆的乘用车销量便逐渐下行 。 而银翔自2014年入市后 , 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 , 产品质量投诉也频频发生 , 口碑逐渐下滑 。
“车开始卖不动了 , 于是开始打价格战 , 价格越杀越低 , 价格越低就越要求供应链降低成本 , 如此恶性循环越来越差 。 ”李响告诉采访人员 。
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其实 , 在2014年左右 , 力帆汽车已经意识到这种粗放的模式难以持续 , 开始尝试改变 。 “当时我们也从外面引进了职业经理人 , 在业务上也开始提出要往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 。 ”李响说 。 当时力帆汽车提出要做10万元以上的车型 , 不再在低端徘徊 , 同时发力新能源汽车 , 提出“换电模式” 。
“力帆在推出X80车型 , 售价在10万元以上 , 但这款车型根本不为市场所接受 , 在消费者眼中 , 力帆只是一个几万元车型的制造商 。 ”李响说 。 力帆为了这款高端车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 但作为一个从低端起步的民营品牌 , 要向上突破非常艰难 。
李响说:“力帆的技术起点相对较低 , 也尝试从外部引入技术人才 , 但当时力帆能够找到的人才都是从长安、小康等本地企业的人才 , 在那个时候 , 本地企业对于汽车研发的理解和层次都差不多 。 ”他谈道 , 后来力帆也曾花高价从奇瑞、吉利等车企挖人 , “拿研究院来说 , 基本上每1~2年就换一次院长 , 每届新领导都会按照自己的认知和流程模式来改造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