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迟自唐以后,教坊所隶散乐百戏就是戏剧的渊薮。元代杂剧的主要表演者称为“散乐”,隶属于教坊司。元代教坊司“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中统二年始置”。教坊司初隶宣徽院,后隶礼部,下属机构有三:兴和署、祥和署、广乐库,分掌散乐、百戏以及乐器器仗。与雅乐乐工更多地在朝廷大典中发挥作用不同,教坊司则侧重于娱人。元代“国有朝会、庆典,宗王、大臣来朝,岁时行幸,皆有燕飧之礼。”元人总结说:“国朝大事,曰征伐,曰搜狩,曰宴飧,凡宴飧,必用女乐等助兴,因此教坊司乐人人数众多,而"当番承应”极为繁忙。可惜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不多,难以藉此考察其与杂剧的关系全貌。但元代教坊司所属乐人几乎是倾巢而出参加的一项重要佛事——游皇城,在元代文献中则留下清晰的记载。游皇城——同时也是一场全城居民的狂欢活动,在大都上都几乎每年都要举行,教坊司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游皇城的原由,《元史》云: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护安国刹。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于大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
《析津志》所记大致相同,唯时间为“至元丁卯四年”,除置于御座之上的白伞盖外,还“置金轮于崇天门之右,铁柱髙数丈,以铁縆四系之,以表金转轮王统制四天下”。崇天门是宫城正南门,在崇天门右置铁柱金轮,正是由于此门的重要地位。白伞盖、金梵字、铁柱金轮“皆从帝师之请也”。这里的帝师是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他是首位帝师。藏传佛教,由于与蒙古族原有的原始宗教有某种契合之处,故特别容易为蒙古民族接受。
元代自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后,萨迦派首领世袭为“帝师”,影响很大,大汗多信奉藏传佛教,“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很多贵族,以至一般民众也逐渐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主要宗教信仰。元释念常在谈及元代密教地位时说:“统元中,天子以大萨思伽法师有圣人之道,尊为帝师。于是秘密之法日丽乎中天,波渐于四海。精其法者,皆致重于朝廷,敬慕于殊俗,故佛事之旧一变于齐鲁。”
金轮和白伞盖是密教佛顶佛中的顶轮王和白伞盖顶轮王的象征。顶轮王作转轮王形,象征世间的国王,极受崇奉佛教、自认为是转轮圣王的帝王们的推崇。所谓的“游皇城”是“白伞盖佛事”的一部分。在蒙语中称“朵思哥儿好事”。在二月十五那天,迎引平日置于大汗皇城内正殿大明殿御座之上的白伞盖周游皇城内外。而在其前后两天,即十四日和十六日,都有喇嘛教众多僧人在白伞盖所在的大明殿建佛事。因为是一场“佛事”,僧人无疑是其中主角,即使在“游皇城”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游皇城参加人员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宣政院所辖僧人。“宣政院所辖宫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参加的僧人有4320人,另有9360人用于扛抬佛像。共计13680人。
二、“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这里的“金门大社”在元代文献中似乎仅此见,不知何指。每社设有首领“社直”,与队仗一道迎引白伞盖,并与乐人一起“各呈杂剧”。
三、分属于仪凤司和教坊司的诸色乐人。《元史·祭祀志》称有“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七色,凡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其实云和署并不隶属教坊司,而隶属于仪凤司;其中的回回、河西细乐分别由仪凤司所属常和署和天乐署所掌。仪凤司、教坊司同掌乐人,但一偏于雅乐,一偏于散乐,有着明显的分工。两司共出乐人1024人。
- 古代社交中,不同身份场合应该如何行礼、还礼?
- 胡歌当众说自己脸皮厚:不在公共场合让人难堪,是一种教养
- 宋朝身份最高的状元,凭本事考中,为何却被降为第二名
- 设计师劳伦斯·许衣服只分场合,不分季节
- 《狸猫换太子》史事考
- 齐国|孔子列席外交场合,子贡看了一眼,断言:台上的两位国君都活不长
- 蒋介石|“嘲讽达人”鲁迅,为何从未在公开场合骂过蒋介石?
- 吉剌部|康建国:道光《钜野县志·金石》所载蒙元弘吉剌部史事考
- 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
- 疾人合唱|你相信歌唱能改变命运吗?跨越障碍,从这场合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