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赵翼:身处脂膏要洁清( 二 )


执政公平 拒绝请托
乾隆三十一年(1766),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召见赵翼,肯定其工作能力,并寄予厚望,授其为广西镇安(今广西德保)知府。上任后,赵翼勤恳执政,事必躬亲,受到百姓拥护。他经常下乡访查,与民众打成一片。有时,他仗着脚力尚健,索性不坐竹轿,拄着手杖登山涉水,即便是深冬时节,他仍坚持巡访,“深山穷谷无不亲历”(《瓯北先生年谱》)。每到一地,乡亲父老、妇人稚童无不争相出迎。
镇安地处西南边陲,山高皇帝远,民风淳朴,百姓们面对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敢怒不敢言。当地在缴收官仓稻谷时,有黑心吏胥强行以大筐进行称量,用“出轻入重”(百姓向官府借一筐稻谷50斤,其中包括筐重5斤,实得45斤;还的时候,连本带息,还要加上筐重,需归还65斤稻谷)的办法多收稻谷,中饱私囊。百姓无处诉说,只能忍气吞声。
赵翼发现后,即刻命人制作了一架“公平秤”,置于公开场所,让百姓自己过秤,使得贪心吏胥无从染指整个称量过程。对于个别拒不执行新规的监仓奴和书吏,赵翼当即予以严惩,以儆效尤。民众不再遭受盘剥,纷纷举酒相庆,“城内外酒肆几不能容”。
乾隆三十五年(1770),时逢广州知府空缺,两广总督李侍尧打算趁此机会,用这“肥缺”笼络赵翼。他派人传信给赵翼索贿:“李公已打算向朝廷推荐你,只需要你向他当面请求即可。”赵翼不愿靠“走后门”升职,加上李侍尧素有贪渎之名,更不想与其同流合污,于是断然谢绝。此举让李侍尧大为不快,另推荐他人补缺。没想到的是,乾隆皇帝早对赵翼青睐有加,下旨特选其为广州知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翼出奇的境遇及其为人的正派、高洁,令人叹服不已。
赵翼接到调令时正在外巡访,当即启程前往广州,镇安百姓因此未能当面送别。当赵翼的家属随后离开镇安前往广州时,沿街家家户户都设香案跪送,以表达对清官的敬重和钦慕。赵翼在广州上任大半年后,还有七十多名镇安百姓长途跋涉四千余里来到广州,送上“万民伞”(清代百姓为颂扬地方官员的德政而赠送的一种伞器),再次致以感谢。
自律甚严 著书传世
赵翼|赵翼:身处脂膏要洁清】赵翼初至广州,经过仔细查访,他发现广州作为清代中后期“岭外雄繁第一区”,经济虽十分繁荣,却是“旧俗尚沿刘?侈”(刘?为南汉高祖,荒淫残暴、极尽豪奢,最终国破家亡),知府府衙日用也较别处豪奢,惯例每月大办宴席,“蜡泪成堆,履舄交错”(《檐曝杂记》)。赵翼对此十分反感,坚决纠正歪风陋习,并写下“地当都会多盘错,身处脂膏要洁清”“竭民脂膏饱嗜好,不有人祸将天刑”等诗句,告诫自己愈是在灯红酒绿、珠光宝气之地,愈要坚守清白,要像吴隐之饮贪泉、包拯弃端砚那样严拒腐蚀,才不致堕落败坏。
在广州任职期间,赵翼处事十分谨慎、自律甚严。每日用餐,不过三菜一汤;衙内宴客,大多让同僚代为应付,自己则坐堂处理诉讼,每日起码审定八个案子,常常至深夜也不得休息。其余时间,则巡访市场商铺,到周边地区视察民情,了解百姓所思所想,对原本欠妥的政策措施予以纠正,或亲自登上西洋舰,与外商接触,忙得“刻无宁晷,未尝一日享华腴”(《檐曝杂记》)。
一次,官府捕得番禺海盗108人。按照清朝法律,凡江洋大盗,无论情节轻重,一律斩首。而赵翼心怀悲悯,秉持不枉杀、滥杀无辜的原则,细细分析案情,严惩主犯38人,其余“案情稍轻”的70人则仅作流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