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赵翼:身处脂膏要洁清


 赵翼|赵翼:身处脂膏要洁清
文章插图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公然叫板唐代李白、杜甫两大诗人的《论诗》,正出自清中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赵翼之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作耘菘),号瓯北,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常州)人。他长于文史,考据精审,持论明通,所著《廿二史札记》被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他还创作了大量诗歌并广泛流传,与同时代的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赵翼|赵翼:身处脂膏要洁清
文章插图
△赵翼像。简仁山 作
赵翼年轻时即文名籍籍,以“捷悟”(才思敏捷)著称。他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镇安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等职,还曾担任广州知府,为官勤恳廉洁,深受百姓拥戴。在赵翼的仕宦生涯中,遭人嫉妒、拉拢甚至构陷之事不在少数,而他始终以清廉品行和铮铮傲骨示人,不随世浮沉,不竞逐富贵,官居高位却毅然致仕著书,终成名垂丹青的史学大家,在为官、为文两方面都堪为今人榜样。
勤苦及第 谦虚清白
赵翼早年家境贫寒,父亲赵惟宽是一名乡下塾师,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九口的生计。生活困难时,身为家中长子的赵翼还得带着弟弟拣烂菜叶充饥。尽管如此,赵翼却从未荒废学业,他从小聪颖好学,跟随父亲在外辗转读书,12岁时就能一天连写好几篇文章。
然而,父亲的早逝,让这个原本穷苦的家庭陷入绝境。未满15岁的赵翼不得不挑起养家重担,代父授课。赵翼十分节俭,所得酬金“除买纸笔外,悉以养家,不敢用一钱”(清·赵怀玉《瓯北先生年谱》)。但一家人的生活依然难以为继,不仅要靠母亲纺织、弟弟做佣工贴补家用,还不得不卖掉老屋,以解燃眉之急。
乾隆十四年(1749),赵翼迫于饥窘,离家北上,机缘巧合下受到刑部尚书刘统勋的赏识,被延请入幕,参与纂修《国朝宫史》。次年,他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主考官汪由敦甚爱其才,将之招入麾下,负责拟写应制和应酬诗文。汪由敦是当时公卿中诗书学问极深的一位。在汪家供职的数年间,赵翼尽览汪氏藏书,诗文也经汪公提点而大有长进。
乾隆十九年(1754),赵翼通过了内阁中书(明清时期司掌宫中撰拟、记载等文书工作的官职)的选拔考试,正式踏入仕途。两年后,赵翼因文笔出众,被调入朝廷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当时正值清军西征,乾隆皇帝所下的汉文谕旨及与军需相关的奏折,大都由赵翼起草。在这方面,赵翼堪称驾轻就熟,他每一提笔,顷刻即成千百言,无不切中要害,深为朝廷倚重。更难得的是,他并不居功自傲,而是谦逊地博取众长,持续锤炼自己的笔功。有一年,赵翼被调到别处任职,军机处草拟文稿之事由他人代理,竟导致“事多延误”,赵翼不得不重新回来负责此事(参见杜维运《赵翼传》)。乾隆二十六年(1761),赵翼参加恩科会试(指科举制度中于正科之外,经由皇帝特许的开科取士),获探花及第,声名愈盛。
赵翼入仕之初薪俸低微,但无论是纂修史籍,还是出任考官,他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洁身自好,从不追求非分之财。当时,连县令之类的小官都有各种谋财“门路”,贪腐盛行,但在赵翼看来,“利之所在害即伏”(《瓯北集》),意即对利益的贪婪追逐之心,也是祸患的潜伏之地。因此,他选择坚守廉洁底线与清白志趣,做一名勤勤恳恳的京师文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