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还原“达摩”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达摩这个外国人,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中国佛教史上,他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尊为“禅宗初祖”;在中国武术文化中,他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被传为“达摩老祖”;在中国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但就是这么一个被传的神乎其神,而又无比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的正史中却几乎没有任何记载。除了《旧唐书·方伎》传中,在玄奘、神秀之后,慧能、普寂之前,那161字之外,再无半点记载。
那么达摩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真实的境遇又如何呢?如雷贯耳,赫赫威名之下,他又究竟给中国留下了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他在中国留下的几个故事。
一、智压梁武帝
据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记载,达摩(磨)初见梁武帝,梁武帝问:“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廓然无圣。”梁武帝:“对朕者谁?”达摩:“不识。”帝不契,达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开国之君,在位48年,颇有政绩。晚年他又大力推崇佛教,恨不得把整个梁国都建成佛国,可以说他对整个佛教在中国南方的发展贡献巨大。
对于自己的这个贡献,梁武帝内心也是十分傲娇的。毕竟他是皇帝,举全国之力发展佛教,发展到皇帝四次出家的,在中国历史上也就他这一个。可是达摩却说他,没什么功德。
梁武帝一看这个外国和尚不会说话,以为他是不愿意拍马屁也就没跟他计较,就直接问了修行上的事:“那什么是圣谛的第一要义?”“圣”是神圣,“谛”是真谛,佛教教义把“苦、集、灭、道”列为四圣谛。
达摩却直接说,没有“圣”。梁武帝不高兴了:“那我对面的是谁?”潜台词是:你不就是个圣人吗?达摩说:“不认识。”“我靠,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梁武帝当时心中一万头马马呀奔腾而过,然后拂袖而去。达摩在南梁也呆不下去了,就过长江去了北魏。
这就是中国禅宗史上最著名的一段公案。达摩为什么能够智压梁武帝,被后世代代相传,就是因为他打破了“有”“无”“凡”“圣”这些个概念,让人有当头棒喝之震撼,如石破天惊般猛醒。
什么有功德,无功德。什么凡人,圣人。在达摩的世界观里,统统都不存在,他要的是直指人心。什么是直指人心,就是唯心主义,不唯物,不唯识,只唯心。当然这个时候达摩传的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到慧能的时候,已经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
 形象|还原“达摩”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二、一苇渡江小时候看客就听父亲讲过,达摩老祖功夫如何如何地高:一只芦苇过长江。
据传,达摩跟梁武帝见面后,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并没有得到梁朝皇帝的认可。达摩不知道是自己灰溜溜地离开的皇宫,还是被驱逐出宫的。反正是一出宫就赶紧往北魏跑。跑到长江边的时候,梁武帝的兵已经追了上来。
当时江边没有渡船,达摩情急之下,掐了根江边的芦苇,往暗流汹涌的江中一抛,然后一越而上,踩着那根芦苇就度过了长江。
这就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至于怎么渡的,符不符合力学原理,那还重要吗?重要的是,中国人眼中不可逾越的“长江天堑”,就这样被达摩用一根轻飘飘的芦苇,就那么轻轻松松地给过去了。
这也一举奠定了达摩在中国武术文化中“老祖”的地位。开玩笑,轻功啊,绝对是轻功第一,不接受反驳。所以,至今少林寺中还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少林七十二绝技中,也有“一苇渡江”这门轻功技艺。
那么这个“一苇渡江”到底是怎么来的?梁武帝应该是确实派兵追过达摩,不过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梁武帝被宝志和尚说动,又觉得达摩是对的,想追回来继续理论。另一种说法是,听说达摩要去北魏,那怎么行?北魏是敌国啊,我得不到的东西,怎么能让敌国得到?是杀是囚,先追回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