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重塑美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

葛底斯堡演讲是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最著名的演说之一,它既是林肯政治信念的表达,也是内战后的美国人阐释联邦宪法、理解《独立宣言》不可或缺的媒介。演说词的艺术与宗教感染力,亦堪称典范。由是之故,美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文学家均有专著多侧面论述葛底斯堡演讲——写作渊源、政治意涵、演说艺术、宗教启示等。可惜的是,中国学者对其研究多限于语言学领域——分析其文体风格、比较各译本异同等,其他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更不必说跨学科视野的论述。基于此,笔者拟以历史学、政治学的融合视野,辅之以部分宗教的知识,阐述葛底斯堡演讲之诞生、主旨、纲领与宗教隐喻等。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一、由致辞而演讲:葛底斯堡演讲的诞生
林肯这篇演讲发表于1863年11月19日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公墓的建设是为了纪念美国内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最具转折意义的一场战役——葛底斯堡战役,也是为了纪念在战场上奉献生命的勇士,“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公墓落成之日,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林肯受邀在典礼上致辞。邀请于11月2日发出,措辞随意,且颇有些不恭,只是请林肯在蜚声遐迩的演说家、哈佛大学校长爱德华·艾佛瑞特(Edward Everett)演讲结束之后,简短地说“几句恰当的话”。换言之,林肯并非主角,也无需精心准备发言稿。典礼的重头戏由艾佛瑞特承担,总统只是忝列嘉宾而已。
但是林肯却借此机会将“致辞”变成了“演讲”。演讲的确简短——不到两分半钟,但它却成为林肯一生中最著名的演讲、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也使现在的人们几乎忘记了当时还有一位大名鼎鼎、滔滔不绝的演讲者排在林肯前面。林肯的演讲中有一句:“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不过,在人们津津乐道于其重要性时,往往忽略了它之所以诞生的前提——礼节性致辞怎么变成了精雕细琢的演讲 林肯用心何在 笔者以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值得一提。
其一,葛底斯堡战役对于林肯的军事决策与战局扭转具有重要意义。1863年,联邦军队在葛底斯堡获胜之前,已经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连续受挫,尤其是四五月间的钱瑟勒斯维尔一役,素有“灰狐狸”之称的南部邦联将领罗伯特·李(Robert Lee)用仅及联邦军队一半的兵力获胜,使他相信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并决定率军北攻,把战火燃向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北方城市,甚至对华盛顿构成威胁。若非葛底斯堡战役以及随后的维克斯堡战役将其北攻之路彻底封死,内战前景对于林肯政府来说必然十分阴暗,联邦能否保全颇难预料。葛底斯堡一役不仅“打破了罗伯特·李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军心,林肯的军事决断与辨识将才能力亦得以证明——联邦军队在葛底斯堡的最高指挥官乔治·米德(George Meade)是在6月28日(即战役发生前5天),才得到任命的。所以,利用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致辞机会而发表演讲,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南部邦联将领罗伯特·李(Robert Lee)
其二,1863年11月,正值各州州长竞选的关键时刻,竞选结果将直接影响翌年的总统选举,决定林肯能否再次当选,宾夕法尼亚州的竞选尤其不可小觑。其时,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共和党人安德鲁·科廷(Andrew Curtin)正与另一名共和党人西蒙·卡梅隆(Simon Cameron)相互对抗。林肯需在他们间调停,以免共和党内部分裂,影响来年竞选。利用致辞机会,发表一个能够团结各方、且相当于共和党人政治纲领的演讲,非但有益,而且必要。到场嘉宾中,又有来自各州的政要,通过他们将演讲内容传播四方,对于林肯的总统竞选,不可谓不利。再者,典礼有逾万人参加,场面宏大、政要如云,是一个用于政治修好、传布信息的绝佳场合。
其三,墓园是为林肯陈述战场上生死之意义乃至于内战之意义的合适地点。葛底斯堡战役是内战爆发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役,仅仅3天时间(1863年7月1—3日),双方阵亡士兵就达51 000人。北方投入战斗的波多马克兵团丧失了超过四分之一的生力军——23000人;南方损失更重,28000人阵亡或失踪,兵力折损三分之一还多。如此重大的生命损失,不能不使林肯欲图有所表达——如何令死者不至于白白牺牲,生者不负于死者未竟之事业,或者如林肯所熟悉的伯利克里葬礼演说词所言,令死者的“奉献获得永世常青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美国因为鲜血的洗礼获得“自由的新生”——一个与联邦的保存同样重要的目标。墓园无疑是最适宜表达此思想之场所。这里是生死交界所在;是生者典奉死者、不令死者白白牺牲的崇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