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_原标题: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 , 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 , 自问世以来 , 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的很多合理内核 , 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 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 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 , 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孙子兵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
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阅读《孙子兵法》要坚持三个原则 , 首先是要坚持回归经典自身的整体性原则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 。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 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 。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 , 层层递进 , 首尾呼应 , 浑然一体 , 对战争的平时准备 , 战略计划的制定 , 战役程序的组织 , 战术手段的运用 , 以及行军、保障、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行动及特殊战法都做了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阐述 。其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辩的深刻性在先秦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 , 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谋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 , 到解决“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火攻(《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 , 始于“知彼知己” , 又终于“知彼知己” , 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战争程序 , 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 , 注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 , 以战争规律性为立足点 。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 , 次序井然 , 固有不能增减一字 , 不能颠倒一篇者”(蒋方震等《孙子浅说·绪言》) 。在某种程度上说 , 这话不无道理 。
只有从整体性上理解和把握 , 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读 。例如 , 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的讲谋略 , 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 。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 。《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 , 提倡“上兵伐谋” , 以谋制胜 。但是《孙子兵法》更是注重实力建设 , 认为实力是基础 , 无实力作后盾 , 则谋略无所施展其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要战胜对手 , 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 , “立于不败之地 , 而不失敌之败也” 。所以 , 它主张“先为不可胜” , 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 “胜兵若以镒称铢” 。这里 , 《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 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 , 遵循客观规律性 , 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与光强调谋略 , 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的 。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 , 那显然不是正确的有关《孙子兵法》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
其次 , 是要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灵活性原则 。《孙子兵法》的灵魂 , 在于强调“兵无常势 , 水无常形 ,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 谓之神” 。在孙子看来 , 兵法的许多基本原则 , 如“高陵勿向 , 背上勿逆”“围师必阙 , 穷寇勿迫”之类 , 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 , 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 , 自然应该充分尊重 , 加以借鉴和传承 。但是 , 对这些兵学原则 , 又不能过于迷信 , 亦步亦趋 , 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 , 针对不同的对手 , 根据不同的条件 , 灵活机变 , 出奇制胜 。孙子希望人们学习兵法 , 但他的终极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兵法之后忘掉兵法 。在孙子的心目中 , 没有规则 , 就是唯一的规则;没有规则 , 就是最高的规则 。所谓“形兵之极 , 至于无形” 。用岳飞的话讲 , 就是“阵而后战 , 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 , 存乎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