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徐龙国:汉长安城地区铸钱遗址与上林铸钱三官( 五 )


(二) 上林三官在何处
前述汉长安城及其周围地区发现的四处主要铸钱遗址 , 其铸钱时间均在西汉中晚期(汉武帝至西汉末) 。兆伦村铸钱遗址时间更早一些 , 可早至西汉早期 , 但大量铸钱仍集中于西汉中晚期 。从发现的陶背范及陶范模看 , 各遗址在铸造技术及所铸产品方面 , 虽有些微差异 , 但共性是主要的 。
从形制看 , 范模均呈长方形 , 范首有1~2个浇铸口和排气口 , 中间有主浇道 , 范面上对称排列着4、6或8列五铢钱模 , 均为直流浇铸 。高低堡发现的范模上有4、6或8列钱模 , 其他三处有4列的 , 有6列的 , 其中以6列的最为常见 。4列和8列的具有早期特征 , 6列的则为成熟时期的通行模式 。
从浇铸口与排气口的设置看 , 各遗址发现的范模 , 浇铸与排气方式可分两种 , 第一种顶部设两个浇铸口 , 没有专门的排气道 , 浇铸口兼作排气道;第二种为通气孔道与浇铸口分设 , 排气道设在范模两翼 , 顶部有一个或两个浇铸口 。高低堡遗址范模上常见第一种方式 , 少见第二种方式 , 其他三处遗址两种方式均存在 。两种方式不仅涉及浇铸及排气铸造技术问题 , 而且也存在流行时间的差别 , 第一种方式稍早于第二种方式 。
从陶范模上的五铢钱模看 , 五铢钱径一般2.5~2.7厘米 , 穿径1厘米左右 , 有的穿上一横 , 有的穿下半星 , 也有的无标识 , 但面、背都有郭 。“五”字交笔或直而微曲 , 或缓曲呈“炮弹形” , “金”字头呈等腰三角形 , “朱”字头方折 。高低堡钱模正面穿上有一横的 , 有穿下半星的;相家巷一般都有一横 , 不见其他记号;窝头寨有一横的 , 有半星的 , 也有没有记号的;兆伦村有一横的 , 有半星的 , 还有带四决纹的 。穿下带半星的五铢钱 , 多铸于高低堡、窝头寨、兆伦村;相家巷所铸五铢 , 多为穿上一横 , 而不见半星 。
从所铸产品看 , 相家巷、窝头寨和兆伦村铸钱遗址都发现钱径约1.2厘米的小五铢钱范模 。此类小五铢在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宣帝杜陵等陪葬坑中发现很多 , 是专为随葬而铸的冥币 。钱形器是一种货币计数工具 , 在兆伦村及高低堡遗址曾发现铜钱形器 , 高低堡还发现了铸造钱形器的陶范 。
以上表明 , 各遗址之间在铸造技术及所铸产品方面存在一致性 , 而且在一些小细节方面也有内在的联系 。一些范模的范首部位带有阳文铭文 , 各遗址中范模铭文的异同 , 也为研究上林三官的地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关于上林三官的地望 , 钱币学及考古学界均有一些探讨 。在未发现其他铸钱遗址以前 , 陈直曾认为相家巷为锺官所在地 。1980年 , 陈直在《三辅黄图校证》中修正了这一观点 , 认为户县锺官遗址是上林三官的锺官所在地 。兆伦村铸钱遗址发现以后 , 证明陈直修正后的观点是正确的 。
关于上林三官的地望 , 钱币学及考古学界均有一些探讨 。在未发现其他铸钱遗址以前 , 陈直曾认为相家巷为锺官所在地 。1980年 , 陈直在《三辅黄图校证》中修正了这一观点 , 认为户县锺官遗址是上林三官的锺官所在地 。兆伦村铸钱遗址发现以后 , 证明陈直修正后的观点是正确的 。
通过对四处铸钱遗址的综合考察 ,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锺官在户县兆伦村遗址已无疑义 , 姜宝莲、秦建明在《汉锺官铸钱遗址》中有详细的论述 。高低堡遗址为建章宫修建以前的技巧官所在地 , 也是明确的 。与前辈学者相比 , 笔者还有两点不同看法 , 一是建章宫修建以后 , 技巧官不是搬到了窝头寨遗址 , 而是搬到了相家巷遗址 , 相家巷遗址是技巧铸钱的新址;二是既然六厩不在相家巷遗址 , 那么唯一可能的是六厩在窝头寨遗址 。
在《汉锺官铸钱遗址》中 , 姜宝莲、秦建明基本同意吴镇烽、党顺民关于上林三官为锺官、技巧和六厩的意见 , 但认为相家巷遗址钱范大多属于昭宣时期 , 是否为六厩有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