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赵汀阳:没有历史哲学的历史,只是故事( 七 )


意义链和问题链的建构能力就在于始终处于互相激活的状态:如果没有问题链 , 观念就变成定论 , 而定论使思想失去活性;如果没有意义链 , 就没有值得提问的事情 , 也就不需要思想了 。意义链和问题链联合建构的是历史性的链接 , 并非按照自然时序去建立事件关系 , 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点之间建立问题或意义的链接 , 因此 , 这种链接表达的不是事件的因果性 , 而是意义的关联性 。
比如说 , 一千年前的事件所蕴含的意义或问题有可能在一千年后得到复活 , 因此 , 一千年前的事件与一千年后的事件之间虽然不是时间性的衔接 , 却是意义或问题的历史性链接 。事件之间的时间衔接只是事实过程 , 意义或问题的历史性链接才构成了精神性的历史 。简单地说 , 事实过程不是历史 , 意义链和问题链才是历史 。
意义链和问题链标识出一种历史理解自身历史性的关键线索 , 是历史对自身的反思和解释的路标 , 也可以说 , 意义链和问题链是历史为自身建立的“索引”或自我检索系统 , 历史借此得以解释自身的意义 。这种自我检索显然是自相关的 , 自相关在逻辑上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陷阱 , 但历史的自我检索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循环系统 , 通过永无定论的动态自相关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效果 , 从而避免了悖论 。通过意义链和问题链的概念 , 我们得以考察一种历史如何建构自身 。
显然 , 任何一个历史事实 , 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 , 都不足以建构其自身的意义 , 都必须通过意义链和问题链的延伸才能够形成“历史意义” , 而且 , 任何一个历史事实具有何种重要性 , 都取决于意义链和问题链的延伸程度 。只要意义链和问题链的延伸没有终止 , 历史就是始终活跃在场的精神世界 。所以说 , 历史意义并不属于一个历史事实本身 , 而在于这个事件所提出问题的未来性 , 没有未来性就没有意义 。
任何一个历史事实都不是答案 , 而是对未来提出的一个问题 , 在这个意义上 , 一切历史都是遗留问题 。所有事件性或语境性的意义都在不断分叉展开和演化的意义链和问题链中被修改、替换、抛弃或复活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历史之道没有预先程序 , 而注目未来性的意义链和问题链意味着一个不预设任何历史终点或最终目的历史分析和解释框架 。
对于意义链和问题链的建构 , 最基本的概念是“变易”和“生生” 。这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变易的目的在于生生 , 所谓“生生之谓易” 。存在只有继续存在才是活在 , 否则只是死在 , 因此 , 生生是存在的先验目的 。继续存在必须变在 , 不能变在的存在只是存在的重言式 , 重复自身等于死 , 重言式在逻辑里是永真 , 在存在论里却是永死 , 所以说 , 生生之谓易 。生生是所有历史问题的出发点 ,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 , “继续存在”作为问题先于“存在” 。没有生生 , 存在就无法形成任何问题 。围绕生生之事所展开的变易构成了历史 。
历史有两类决定性的大事:“作”与“述” 。这是历史分析的第二组基本概念 。“作”即创制 , 其关键含义是创制未来 , 即创造了某种具有继续存在的能量的存在秩序;“述”则是对“作”的精神解释 , 即解释已经发生的伟大创作所蕴含的观念和问题 。“作”创制了历史的意义链和问题链 , “述”则解释了延伸着的意义链和问题链 , 在这个意义上 , “作”与“述”正是历史的生命形式 。任何一种“作”或者“述”都必须上承先前之“作”与“述”所开拓的意义和问题 , 同时开拓下接未来的“作”与“述”的意义和问题 。
神话传说|赵汀阳:没有历史哲学的历史,只是故事】《周易·系辞下》有关于早期文明的伟大之“作”的综述 , 罗列了从物质技术到精神制度的发明 , 包括形而上的概念-意象系统(八卦)、渔猎的网、农耕工具、贸易市场、政治制度、语言文字、舟船马车、房屋居所、棺椁墓穴等等发明 。《尚书》、《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世本》等古书也同样记载了远古的类似重大发明 , 包括政治制度、天文历法、安全居所、火的使用、种植业、渔网、车马、文字图书、陶器用具、刑法、城堡、音乐、乐器、地图、医药、兵器、礼服、鞋履、舟船、牛耕器具、市场等等 。从以上古史记载的“作”来看 , 古人的创制都创造了有利于人类生生不息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