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朝的保定府,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大牙门


明朝|明朝的保定府,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大牙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牙门 , 大牙门 , 意思是指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 , 称“牙门” , 后来亦指武将、用作将军名号 。再后来 , 亦称一地之官署 , 泛指办事的机关 。基本是通于衙门这个词 。
保定叫“保定府”是从明朝开始的 。
明朝的府 , 有京府与非京府之别 , 凡直属南北两京的近畿诸府即为京府 , 其他为非京府 , 一般来说京府的地位高于非京府 。保定地处北京近畿 , 并隶属京师(即北直隶) , 所以保定府为京府 。由于保定地位的这一重要性 , 明朝时保定城内曾存在过大量中央派出机构、府属机构、县级机构和各级军队的衙署 , 其数量和完备程度明显超过了以前各朝 。
明朝|明朝的保定府,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大牙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张图里藏着的一个小秘点
01、中央派出官员衙署
保定巡抚署 明朝省一级的地方机构 。明初时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 , 但时间不长便进行了改革 , 于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省”改为了“承宣布政使司” , 省级不再以“省”相称 。
与此同时 , 在省级领导体制中又增加了提刑按察使司 , 掌司法;都指挥使司 , 掌军事 。这样 , 加上承宣布政使司 , 在省级领导体制中 , 形成了“三司”制 。这“三司”共同组成省级领导机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 发现由于三司各司其职 , 彼此不相统属 , 互不协调沟通 , 导致权力分散 , 互相推诿 , 甚至不能及时应付突然情况 。
明朝|明朝的保定府,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大牙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朝文官画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明政府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 , 凌驾于“三司”之上统一节制“三司” , 总领一省军政司法大权 。其中巡抚一职 , 有的一省一巡抚 , 有的一省几巡抚 。开始时巡抚属于临时性质 , 时间短则几个月 , 长则一两年 , 事罢还朝 。后来至明宣德年间 , 朝廷索性就常设巡抚 , 以后称为定例 。保定虽然不是省会 , 但因地位的重要 , 明朝也曾在这里派过巡抚 。
明代保定巡抚衙署所在地 , 典籍中多用察院、都察院、大察院、巡抚督察院来代替和指向 。其署址的具体位置多描述为:
“在府治北 , 即元之廉访分司故第也 。”(弘治《保定郡志》)“都察院在西门内 , 元廉访分司故地 。”(万历《保定府志》)“大察院在县治西北 , 即元廉访分司故地也 , 国朝改为巡抚都御使驻节之所 。”(嘉靖《清苑县志》)“巡抚都察院 , 在城西北隅 。”(康熙《古今图书集成》)
上述志书所指 , 最早是张柔的都元帅府衙所在地 , 后来是原元朝廉访分司故第 , 具体位置即今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 , 这里即是明朝保定巡抚署衙门所在地应该没有问题 。明代保定巡抚署的建筑结构 , 按嘉靖《清苑县志》记载:
“(建有)后堂五间 , 左厨三间 , 右吏舍三间 , 穿堂三间 , 两翼房八间 , 正堂三间 , 东西厢房六间 , 仪门三间 , 大门三间 。”可见建筑规模不算小 。
保定总督署 后来 , 明廷发现 , 虽然实行了巡抚制 , 但因巡抚只能节制一省范围 , 甚至范围更小 , 出省就不行 。有些事 , 尤其是突发事件 , 常常涉及数省 , 为了及时应付局面 , 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 , 明廷又开始差派“总督”一职 , 并增挂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御史职衔 , 用以节制数省 , 所以总督官阶高于巡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