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遗憾,你在别人身上投入太多,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关怀( 二 )


卸下心中的防御 , 真实的面对自己 , 不动用头脑做理性的分析 , 而是敢和自己真实的感受发生深度的链接——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 但是我正在学习和尝试中 。 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 , 我想重点谈一个问题:什么是自我关怀 。 我想真正厘清了自我关怀与自私自利之间的关系 , 我们才能按照书中的指引 , 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 所以 , 这篇文章我想抛砖引玉 , 谈一谈究竟什么叫自我关怀 , 关于自我关怀 , 我们会有哪些误区?
真遗憾,你在别人身上投入太多,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关怀
文章图片
01静观与自我关怀
静观 , 其实就是正念 。 静观自我关怀的意义在于:在逆境中静观自己的挣扎 , 用和善、支持自己的方式回应自己 。 善于自我关怀的人 , 能够体验到更强的幸福感和对生活更高的满意度 。 拥有更强的动力、更好的人际关系 , 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减少 , 拥有更强的心理弹性 。
在痛苦挣扎时 , 自我关怀来自静观之心——静观之心邀请我们敞开心胸 , 用充满关爱的宽广觉知来面对痛苦 。 自我关怀提倡“在痛苦中善待自己” , 所以 , 在生活的困境中 , 静观之心与自我关怀共同组成了一种温暖的、相互联结的临在状态 。
静观自我关怀是一门为期8周的课程 , 每周的上课时长为2小时45分钟 , 再加上半天的冥想静修 , 这本书的结构 , 就是按照静观自我关怀的课程来设置的 , 每章都会提供相关主题的基本信息 , 然后是练习 。
在这本书的开头 , 作者在讲述如何使用本书时 , 曾经提到“开放与封闭”的概念 。 作者解释说:就像我们的肺会舒张与收缩一样 , 我们的心灵也会自然的开放与封闭 。 允许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封闭 , 然后在合适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张开 , 也是自我关怀的表现 。 开放的时候的表现可能是大笑、哭泣或更加灵活的思维和更加敏锐的感官 , 而封闭的表现 , 可能是分心 , 瞌睡 , 烦躁 , 麻木或自我批评 。
这一段也是我自己在练习时候的感受 ,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的感受都是分心 , 瞌睡、烦躁 , 在这种时候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这也是很多初学者的常见的表现 , 但是这个时候 , 也恰恰是我们练习放下对自我的评判 , 接纳自己、实现自我关怀的时候 。 所以在这个时候只需要提醒自己重新回到当下就可以了 , 通过反复的提示自己回到当下 , 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平静 。
真遗憾,你在别人身上投入太多,却忽视了对自我的关怀
文章图片
02自我关怀的三个核心要素
简单说 , 通过自我关怀 , 我们会成为自己的内在盟友 。 把自我关怀当做“用对待好朋友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是一种简单的理解方式 , 而更为完整的定义 , 则涉及了我们在痛苦时所需要的三个核心元素 , 善待自我、共通人性和静观当下 。
◆善待自我
善待自我 , 它的核心词是【善意】——即对自己心怀善意 , 这样在发现自己的缺陷时 , 我们就不会严厉的批评自己了 , 反而会支持和鼓励自己 , 并且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 我们不会再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攻击和斥责自己会给予自己温暖与无条件的接纳 。
稍微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会知道“接纳”这个词 , 但是我们对于接纳的理解 , 更多的是接纳别人 , 比如一个经常焦虑的妈妈会通过咨询后得出结论:看来我以前对自己的孩子不够接纳以后 , 我要更多的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 。 而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接纳自己 , 才有可能做到对别人的接纳 。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挑剔的评判性很高的家长 , 他们虽然嘴上说要接纳孩子 , 但是当看到孩子不如自己心意的时候 , 还是百爪挠心 。 这种挑剔和评判是深入骨髓的 , 当对自己还没有做到真正的无条件的接纳时 , 也就不可能去接纳真正的接纳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