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盒购买!“网红”小串冰糖葫芦热销,郑州有店铺一天能卖7000多串( 二 )


【网红小串华而不实?传统大串便宜大碗?其实它们都在尝试抓住年轻客群】
不管是突然走俏的小串糖葫芦 , 还是有稳定销量的传统糖葫芦 , 都在试图进行调整 , 来抓住年轻的消费群体 。
“我们从客户的年龄上进行细分 , 发现95后、00后的人很少 。 ”何晓丽这样说 。 她在新乡做了20多年的糖葫芦 , “串格格”相当于之前品牌的升级版 。
三四年前 , 何晓丽发现吃传统糖葫芦的客群集中在60后-70后 , 连80后的客群都很少 。 “几乎没有年轻人了 。 ”何晓丽说 , 创立“串格格” , 并且主营小串冰糖葫芦 , 也正是希望抓住新一批消费群体 。
糖葫芦这种带有怀旧性质的食品 , 代表着儿时的记忆和味道 。 一旦触达到人们的“情怀” , 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 除了对小串糖葫芦的食物外观进行升级 , 一些店铺在形象包装上也逐渐向“传统”靠拢 。
何晓丽告诉河南商报采访人员 , “串格格”的店铺在设计时 , 运用了“国风”的设计风格 。 “本身就叫‘格格’嘛 , 所以设计当中也有一些老北京的元素加入进来 。 ”何晓丽这样说 。
论盒购买!“网红”小串冰糖葫芦热销,郑州有店铺一天能卖7000多串文章插图
串格格(国贸360店)店铺的“国风设计”
网红小串积极向情怀靠拢 , 而传统大串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调整 。
口感问题确实成为消费者减少购买传统大串的理由 。 “有的老顾客说糖葫芦太大了 , 一个人都吃不了 , 需要两个人吃” , 一些老顾客对于传统大冰糖葫芦的吐槽 , 也让何晓丽决定转型 。
“大的小孩子吃不了 , 小孩子都吃小的 。 ”航海广场地铁口的一位售卖冰糖葫芦的一位女士这样说 , 在她的玻璃橱中 , 除了传统的大串冰糖葫芦 , 也出现了类似“网红小串”的冰糖葫芦 , 只是在山楂个数上比“网红小串”多了一些 。
临近下班高峰期 , 她的玻璃橱窗里 , 小串糖葫芦只剩两串 。
而一些经营传统冰糖葫芦的店铺 , 为了抓住年轻客户 , 开始增加糖葫芦的品类 。 河南商报采访人员在紫荆山站的地铁口发现 , 售卖传统糖葫芦的摊位 , 增加了由棉花糖制成的糖葫芦 。
对于抓住年轻客群 ,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 , 小串糖葫芦匹配了现在新生代的一个消费的思维和行为 。 新生代的人口红利不断叠加之后 , 传统的食物在表现形式上带来了创新 。
【如何秉持长久的生命力?品牌化、规模化才是关键】
正处于“热捧”阶段的小串冰糖葫芦拥有着许多网红食品的特质:高颜值的外表、年轻化的消费人群、互联网的流量加持 。 曾经的一些网红食品 , 仿佛都逃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宿命 。 例如脏脏包 , 在经历过一阵红火之后 , 逐渐“凉凉” 。
小串冰糖葫芦会不会像脏脏包一样 , 在商家收割完一波流量之后 , 变得“没有姓名” , 最终还是靠“传统大串”来维护冰糖葫芦的门面?
“一定要有品牌化跟规模化作为它(小串冰糖葫芦)的护城河 。 否则的话 , 它只是带动了糖葫芦这样一个产业阶段性的进入到大众视野 , 之后不了了之 。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这样说 。
他认为 , 把网红食品变成一个经典 , 要有一定的条件的 。 面对小串冰糖葫芦本身的这种技术含量、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 , 想要走得长远 。 第一个要素就是品牌化 ,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 , 是要讲求一些情怀和品牌调性的 。 “大家要吃这个东西的时候 , 想到谁谁家才是最正宗的 , 这很重要 。 ”朱丹蓬这样说 。
品牌化确实成为了的未来发展目标 。 作为串格格的创始人 , 何晓丽说到未来的规划 , 也表示想要打造一个正规的冰糖葫芦品牌 , 成为行业里的领头羊 。 而为了保持品质 , 串格格没有开启外卖的业务 。
除了品牌效应 , 许多商家也开始着手入局“冬天的第一盒小串糖葫芦” 。 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 , 规模化也成为了走得更远的关键要素 。 对此 , 朱丹蓬认为 , 当一种网红食品开始火爆之后 , 许多人都在跟风模仿的阶段 。 而在此时 , 一个品牌要想突出重围 , 就要在他人模仿初期的时候 , 通过互联网引流等一些手段 , 来提升产品的规模化 。 当达到一定的销售规模时 , 别人的模仿很难构成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