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竺黄|零距离触摸,黄花梨与时光艺术之美( 五 )


为了向大师致敬,专展所展示的一个是大师研究过的展品,第二个是大师同款的藏品,第三个就是孤品,“出了我们这儿,就看不到了”。
于峰指着一个瓜棱墩说道,“它背后还有个故事。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讲过,他从鲁班馆的李建元师傅那里见到过一种坐具,叫瓜棱墩,便让夫人手绘一稿放到书里。后来80年代王世襄老先生出版《明式家具研究》时提到,他见过古斯塔夫。艾克说的那个瓜棱墩,但并不是明代的瓜棱墩,而是鲁班馆李建元师傅仿的。王世襄先生还把自己见到的明代瓜棱墩的样式让夫人袁荃猷画了一个。现在咱们眼前这个,就和王世襄先生见的那个一样,真正的实物就在这儿。”说罢于峰弯腰把墩抱起来,“给大家看一眼,它难就难在里边有五个瓜棱,横纵再加上弧,完全靠榫卯连接”。
向前走,是一张皇上用的盘龙八柱龙床,为什么八柱?“皇上躺上去就是九龙,九五之尊。它的料非常大,光是把龙头专门雕出来就要铲掉多少料啊,然后每个龙头嘴里的珠子都是活的。”
最后,于峰停在一件躺椅前,“它在仇英的画《饮中八仙歌图卷》里出现过,几位大师都提过它。这件古画中的实物在我们开馆之前还从未示人。”他边演示边说,“它的活榫能抬起来,靠背能放下来拿到户外使用,还可以适当调整角度。”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转眼过去,大家享受了一场纯粹而美好的文化之旅。近三十来年沉浸于黄花梨艺术收藏的于峰坦言,明代家具的留白、写意,简约不简单,达到了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大国工匠精神。他直言,黄花梨艺术馆最根本的是先做好保护、整理、研究,让“近看是技术,远看是艺术,回味是文化”的艺术之美点燃今人的文化自信,“让老祖宗所创造的精细重新鲜活起来”。
活动结束后,会友Karen返回头去专心拍照、细细观赏了一下午,并向展馆提出想好好学习,当一名志愿讲解员的心愿。会友清子说,她路过很多次都错过了,这次参观不虚此行,作为“黄花梨小白”的她,也想了解更多的黄花梨知识。会友张斌感叹,她这次真是拍摄到了黄花梨家具的精髓。会友杨晓光觉得,这是她与黄花梨的一场“艳遇”,因为去过很多博物馆,没有见过可以触摸明清黄花梨艺术展品的,“感觉不仅仅是在摸它,更像是在和当年的工匠对话:好活儿得是这样慢慢磨出来的……”
文/本报采访人员 李喆 摄影/蔡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