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美欧研究」金玲:阿富汗危机与欧美关系的疏离态势( 三 )


另一方面 , 阿富汗危机进一步凸显欧美对外行为方式的差异 。 伊拉克战争时 , 美国外交政策评论家罗伯特·卡根就曾表示 , “欧洲人来自金星 , 美国人来自火星 , 美欧对外行为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 ”欧洲一直强调综合性安全理念 , 其中“国家建设”是重点 。 2003年 , 欧洲第一份《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 , 没有任何一种威胁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解决 , 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混合政策工具加以应对 。 此后 , 无论是对周边还是非洲 , 欧盟对外政策的行为方式都凸显了“民主—良政—安全—发展”的逻辑 , 即通过以“民主促进”为核心的“国家建设” , 实现安全和发展目标 。 尽管2016年欧盟的安全战略对“民主促进”进行了务实调整 , 但加强周边国家的所谓“韧性”依然是广义“国家建设”的目标 。
欧洲在阿富汗的存在主要是经济和民事力量 , 通过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培训政府官员和警察体现其综合安全战略 , 也是“国家建设”的路径 。 所以 , 当拜登强调美国在阿富汗的根本利益是反恐而非“国家建设”时 , 欧洲认为这反映的是美国军事反恐的思维 。 尽管阿富汗战争让欧洲人反省其“国家建设”的目标 , 但不会改变自身综合反恐的理念 。 不仅如此 , 当美国的一切对外政策均服务于大国博弈目标、为了大国竞争日益抛弃“国家建设”时 , 欧美对外安全政策从理念、目标到行为都会渐行渐远 。
阿富汗危机凸显美国构建“民主同盟”的虚伪本质
拜登上台以来力推价值观同盟 , 希望通过所谓“民主对抗专制”的话语构建 , 以价值观为纽带团结盟友服务于其大国博弈的目标 , 并以此推动召开所谓“民主峰会” 。 美国构建“民主同盟”的主张在欧洲一直引发争议 , 不仅因为欧洲担心这一主张会触发新冷战 , 使自身沦为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工具 ,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发生民众冲击国会事件后 , 欧洲人对美国的民主体系丧失信心 。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在美国大选后发起的民调显示 , 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政治体系已经崩坏 。 阿富汗危机中 , 美国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取向以及欧美在阿富汗推进民主的失败 , 都充分暴露了美国构建“民主同盟”的虚伪本质和局限性 。
阿富汗危机凸显美国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外交 , 削弱了美国的信誉 。 拜登一方面在竞选时将所谓的“维护人权、促进民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 , 另一方面却公开否认对阿富汗的妇女、儿童权益负有任何责任 , 这显示出其价值观外交的虚伪 。 在为“喀布尔时刻”乱象辩护时 , 拜登更是毫不掩饰地表示“我们在阿富汗唯一的重大国家利益是 , 并且一直是预防恐怖主义对美国本土的袭击” , 指出“不会在一场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中无限期地停留和战斗” 。 拜登的辩护中无涉民主 , 只有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充满冷战思维的大国竞争 , 表明其所谓的人道主义、民主、人权外交仅是服务于美国现实利益的工具 。 阿富汗危机中美国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外交 , 连欧洲的核心安全关切都难以顾及 , 又怎能让欧洲信服美国会致力于维护价值观基础上的国际秩序 。 时任德国联邦议会外事委员会主席吕特根就表示 , 美国的行为严重打击了西方的道德和政治信誉 。
阿富汗乱象也给拜登的所谓“民主峰会”蒙上阴影 。 20年的“民主促进”以混乱收场 , 是西方“民主促进”的又一次失败 。 阿富汗战争再次表明美国主导的军事行动是战略透支 , 民主无法从外部强加 , 其失败严重削弱了西方的价值观外交 。 博雷利认为 , 阿富汗失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 美国推动召开所谓全球“民主峰会” , 但“喀布尔时刻”乱象让其处境尴尬 。 拜登曾表示加尼的阿富汗政府是新兴民主政权 , 也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呼吁“为民主而战” , 如今在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下弃之不顾 , 表明美国“民主同盟”并非为了民主 , 而是为了美国 , 也验证了此前欧洲对美国推动“民主同盟”的担忧 。
2021年10月29日 , 美国总统拜登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晤 。 这是双方在“潜艇危机”后进行的首次会见 。 (IC Photo图片) 欧洲战略自主态势将进一步强化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存在战略自主意识 , 因此有了早期的政治和防务共同体尝试 , 以及如今欧洲在安全和防务领域的进展 。 但因长期受制于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对美国安全依赖的惯性 , 欧洲在安全领域的战略自主进展有限 。 欧洲防务与安全一体化的历史表明 , 美国作为重要的“他者” , 一直是欧洲共同防务与安全政策的重要推动力量 。 在科索沃战争中 , 欧盟启动了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在伊拉克战争中 , 欧盟出台了首份共同安全战略;特朗普执政时期 , 欧盟加速了安全和防务一体化 , 不仅正式启动了永久结构性合作框架 , 还就欧洲防务基金的设立以及协调应对信息战等达成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