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够养成自律的习惯

想要养成自律的习惯,先要找到自己的动机。自律不是强迫,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一个真正自律的人会意识到,有时候连「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都只是相对的。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在给出理由之前,我想讲一个小故事。
0150岁的男人低头看了看自己异常臃肿的身材,非常不满意。他决定从今天开始减肥。男人对身边的人说:「希望你们再也看不到我的这副模样了。」
不过,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句话。他们看到男人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完蛋了,他永远也不可能瘦下来。
大家这样想,其实很合理。毕竟眼前的这个男人实在是太胖了。他的体重达到97公斤,体脂率则是惊人的38%。而一般成年男性正常的体脂率为15%~18%。也就是说,他的体脂率已经是正常值的两倍多了。
而且,对健身比较关注的人都知道,年轻人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所以减肥相对简单,岁数大了则减肥的难度很大。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到了50岁「知天命」的年纪,再想减肥谈何容易。所以,在开始减肥的最初阶段,男人自己也觉得「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说这就像是一个人在山脚仰望着珠穆朗玛峰,感觉自己永远无法登顶。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奇迹真的发生了。当健身进行到第四个月时,一天,男人的妻子来健身房看他。他告诉妻子:「我现在的体脂率降到了18%。」他的妻子一边说着「不可能」一边摇头,觉得眼前的景象简直难以置信。
接下来,更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月后,男人照例在运动后测量体脂率。这次,仪器上显示的数字让每个人都兴奋不已——9.67%!
要知道,职业运动员的平均体脂率是10%~11%。他的体脂率甚至低于职业运动员的平均水平。
这个男人,叫作阿米尔·汗。在很多国人心中,阿米尔·汗就是印度电影的代言人。
阿米尔·汗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从一个将近200斤的大胖子变成了一个「健美运动员」,整个人看上去也似乎整整年轻了20岁。这段经历,不管放在哪里,都算得上教科书式的自律故事。
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阿米尔·汗最让人佩服之处。
恰恰相反,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反而是他在此之前变胖的故事。变胖的阿米尔·汗,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自律的极致。
02其实,阿米尔·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标准的运动型男,年轻的时候还曾经蝉联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网球联赛的少年组冠军。所以,当他决定让自己变成一个胖子的时候,他一度非常纠结。
这一切的起因是《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这部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一位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十分励志动人。当阿米尔·汗第一次看到电影剧本时,他就非常喜欢。
当时的阿米尔·汗虽然也年近五旬,但看上去非常年轻,在荧幕上演绎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角色。而这部剧中的「爸爸」,则是一个50多岁、身体发福的中年男子。所以,阿米尔·汗看完剧本后并不打算马上参演。他丢下这样一句话:我愿意出演这部电影,不过时间是10年后。他也担心自己在荧幕中的形象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不过,还不到一年时间,阿米尔·汗就反悔了。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剧本了,他必须现在就把它拍出来。对,就现在。
为了表现出一个中年胖大叔的形象,一开始,剧组照常给阿米尔·汗穿起了连体衣。这是很多演员都习惯了的常规做法。但这个做法被阿米尔·汗否定了。他觉得这样的话自己很难真正找到感觉:作为一个演员,「这太不好玩了」。
那么,怎么样才算「好玩」呢?阿米尔·汗应该是这么想的:「我要变成一个胖子才好玩!」于是,阿米尔·汗启动了「自毁形象」的增肥计划。你要知道,阿米尔·汗可是印度版的超级巨星,这不是拿自己的演艺生涯开玩笑吗?
事实证明,阿米尔·汗从来不开玩笑,他只开挂。
可能有人会觉得,增肥有什么难的,而且这算什么自律呢?毕竟「年纪大了什么都不容易,就是容易胖」。吃吃,喝喝,睡睡,很快就会「自然肥」了。
真实的情况是,增肥真的很难。吃吃,喝喝,睡睡,看起来当然很简单,但增肥的实际过程却远远不像想象的这么轻松。阿米尔·汗自己就说,吃吃喝喝很爽,但也很不舒服。因为人在增肥之后,「连呼吸都不一样了。人的肢体语言会发生改变,走路、坐下、站立,所有动作都会变样,一切都变了」。也就是说,你整个人都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阿米尔·汗的增肥过程,绝不只是吃吃喝喝,他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增肌锻炼和摔跤锻炼,这样才能保证他在减肥之后能够恢复良好的体形。整个过程非常辛苦,艰难程度完全不亚于减肥过程。让自己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而且是一个身体状态很不舒服的人,这怎么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所以要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今天很多人一谈到自律就会认为,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是改掉不好的习惯。其实,这只是自律的表象,是自律的表现方式。一个真正自律的人会意识到,有时候连「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都只是相对的。
对于要扮演年轻角色的阿米尔·汗而言,保持良好的身材是自律的体现。但对于要饰演年老发福角色的阿米尔·汗来说,坚持变胖才是最自律的一件事情。
我想说的是:关于自律,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别的,而是「目标」。自律不应该是无谓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没有了目标,每天跑5000米、早睡早起、注意饮食……这些习惯最多只能算养生,谈不上真正的自律。
03如果你进一步了解阿米尔·汗,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他似乎一点也不自律。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今天是四季的超级干货时间。
没错,你们准备好点赞就行了,绝对不会让你们失望。
最最最重要的事,请你开始看这篇回答前,先忘掉“自律”这个词。
“成大事者皆自律”“肉体的自律是思想的自由”“自律的人生究竟有多可怕”……
看到没有,我们已经被灌输了太多太多关于自律的鸡汤——
仿佛做不到自律,就不配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然后我们这种焦虑的普通人,把《自控力》,《拖延心理学》,《习惯的力量》,《掌控习惯》等书一本接一本地收藏到读书app的书架上——也不管自己看不看得懂,反正收藏这个行为就能暂时缓解知识焦虑了……
那些倡议、口号和一次次下定的决心,真的能让我们变自律吗?
或者说,自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为什么要自律呢?
01昨天提交了返校申请,开学这件事已经被安排上了~
相信对很多小伙伴来说,去学校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在家实在是太太太无聊了。(有这种想法的请举手)
不信你去看看上的提问——
从“二月底大学会开学吗?“一直到”五月底大学会开学吗?“……
再看看回答里面的哀嚎遍野,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大家想要返校学习的强烈愿望:)
简单汇报一下我这几个月在家的成果:
写完了将近5w字的毕业论文;终于学完第一遍新媒体运营课(内容太多了至今没消化完);上了两门写作课;上了一门首师大开发的《生物学教法课》;精读了四本比较厚的实用类书籍,泛读了几本小说;写作练习加公开发表在公众号和的文字累计超过6w字;……
总体来说,我在家的效率好像比在学校要高
所以我对自己的状态还是很满意的。
即使偶尔想要偷懒一会,我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太多的”谴责“情绪。从大一到研三,我觉得自己也算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战拖过程,自己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思维层面的变化~
今天,我主要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以及我在当时当下的想法,跟大家聊一聊,自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做到“无痛自律”(不消耗意志力)。
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改变你不想动、拖延、不想努力、缺乏上进心的这种“咸鱼”状态。
02我本科学的是中药学,专业课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这几门有关中医的课程比较有意思之外,其他的课基本都是各种无聊的化学课。
而大学的课堂你们也知道,老师一节课可以讲100页,你稍微走个神就不知道讲哪里去了,所以我大学基本上课不怎么听讲(听了也听不懂)。
可是听不懂考试怎么办呢,只能自学。



每天早上抱着书跑到自习室,晚上再踏着星光回宿舍。看起来好像已经努力到无能为力,实际上呢?
刚打开书不到十分钟就犯困,然后抓起手机告诉自己玩十分钟就继续学习,等放下手机就该去吃午饭了。身边人的咳嗽声,翻书声,低声交谈声,情侣的打情骂俏声,拖动凳子的声音……一丝丝风吹草动都能让我走神。
就这么拖拖拉拉学学玩玩拖到了考试前夕,剩差不多一个星期了,我终于开始着急。
如果我不快点看完,我就考不好。如果我考不好,我就拿不到奖学金。如果我拿不到奖学金,我的生活费又没着落了。
但凡我能够想到这一层,我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陀螺一样,自发力旋转起来。
然后就是一周的废寝忘食,不眠不休,拿下。
03可以看出来,最终使我下定决心努力的原因是,考试临近了。
这也是所有拖延症患者的共性:不拖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
可是我们换一个思路想一想,考试逼近促使我们行动只是表面原因,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考试来了我们就得逼自己一把呢?
(好好想,这个很重要)

其实,这就是拖延、不想动的本质:缺少一个不得不做的理由。
要考试了,我不得不开始准备了,拖不过去了。所以这也是“DDL是最佳生产力”的原因。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足够能说服我们行动起来的理由,那多半是要搁置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旁边监督你,有一个不得不达成的目标,有一个严格而紧急的DDL,我想你肯定能动起来了。
04除了上面所说的理由之外,我们还要明确一个更深层次的原理。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要坚持早起,健身,阅读,其实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比如,早起的目的不是早起本身,而是早起后的高效能时间。
阅读不是目的,阅读的目的是涨知识。
因为我们搞不清楚最终目的,所以我们给自己做的计划总是完不成。
一个月读三本书,每周去三次健身房,坚持11点睡6点起……看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计划表,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其实我们的一生中,需要或者主动去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称之为动机,意思是趋向于(tomove)。
那么,我们趋向于做任何事情的动机又来源于哪里呢?
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提出了五种需求,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要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够精准地归到这五种需求中去,这是由我们的先天基因决定的。
比如,健身是出于生理需求(机体平衡),安全需求(健康)以及少量社交需求;
阅读是出于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为了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才要去不断扩大我们的能力圈范围。
这就是我们做事的内驱力,也是我们自律的“源动力”。
05好,说完拖延的本质以及自律的源动力,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例子。
大三的时候,我在付出了很多努力之后,终于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推免资格。
入学后我以为我会更努力,更用心搞科研,更努力于自我提升。
但是没想到很快,我又躺下开始做咸鱼了。
为什么呢?我不需要满足自我需求了吗?
不是的。
一方面,我明明知道,只要我再努力一点,我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也挺好。
这就是常态——当你生活没有达到你的预期时,马斯洛需求理论很管用。
但是当你的生活一旦达到了你预期以上的某种稳态,问题就来了,你又会进入一个新的倦怠期。
只要生活还过得去……内驱力就慢慢弱化了,因为重复现在的生活是毫不费力的。
06所以我最近在收到最多的求助,就是“不想动”该怎么办。
高中生会问我,“我有一大堆的作业没做,可是我不想动。”
本科生会问我,“我想考研,也写了计划表,但是就是完不成。”
为什么不想动?
因为现状也挺好。
谁说考研了就一定会是条更好的出路?看看往届的师兄师姐,不读研也过的挺好。
做作业多痛苦,比起成绩,还是温暖的被窝更有吸引力。
人就是这样一种懒惰的生物,越是需要“动脑子”的事情越容易拖延,越是重复的机械劳动则越容易按时完成。
那该怎么办呢?
回到第一条——拖延的本质还记得吗?给自己一个不得不做的理由。
07我自己的解决方法就很简单,最开始是想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然后告诉自己“必须这么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