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六 )
这就是「观察」,目的是获取大量事实信息。
C、更倾向「分析」
你不经意间,知道了女朋友父亲的举动。
为此,你增加了和女朋友的谈话,更多了解了父亲小时候经历,以及特殊职业所带来的习惯。
然后你基本分析出,她父亲具有超强的控制人格;而母亲多年一直陷入这种争斗中;而你女朋友,则形成了「边界意识薄弱」的心理特质,做事没什么原则。
为此,你不仅看明白了每个人的心理,也分析出了三者的关系。
这就是「分析」,目的是看到事情背后更深刻的原因。
D、更倾向「整合」
「整合」的全称叫「整合思考」。
比如你现在,分析看明白了女朋友一家情况后,不是选择离开,而是去建立一整套关系结构。
你开始布局,「和女朋友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帮助她实现自我成长?」
然后「你和她父母怎样建立关系?如何维持父亲控制感,但又在自己掌控范围内。」
最后,你搞定了一切。
这就是「整合」,目的是搞定事情背后一整个系统。
这是横轴,「A判断-B观察-C分析-D整合」。
普通人整天都是「判断」,厉害的人常常使用「观察」和「分析」,真正的高手会「整合」系统。
A→D,也就是心智工具从「低级→高级」的过程。
再看看下面这张图,是不是完美对应这四个阶段:
只用自己价值观作判断的人,都不可一世——愚昧山峰。
而不断观察的人,其实是最低姿态——绝望之谷。
不断分析的人,更热衷追寻事物本质——开悟之破。
整合构建体系,模型的人——大师之路。
03思考,需要通过一定「行为」,作用某个「对象」「行为」刚刚讲了,那什么是「对象」呢?
厨师做饭的对象是「食材」;摄影的对象是「照片」;写作的对象是「文字」。
那思考的对象又是什么呢?
我们画一根纵轴,还是打三个点:「要素-关系-条件」。
我们常常说,「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
这个角度,通常就是指这三者。
1、更关注「要素」
比如女朋友的事情搞定了,你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你有很多来访者,都出现了感情问题。
他们一来,往往都是指责,我「男朋友性格有问题」,他「整个人从刚开始到现在,完全变了。」
这就是关注「要素」,「男生a、女生b」,都是感情中,「人」这个要素。
2、更关注「关系」
男生a、和女生b之间,其实有很多中间的关系小人。
它们可能是彼此情感依赖c,也可能是相互学习成长d,也会是彼此疗愈对方曾经伤痛的e。
心理咨询师,往往更清楚:感情除了问题,很可能不是a和b什么问题。而是中间的c、d、e等各种小人,「生病或死掉」了。
这就是更关注「关系」。
3、更关注「条件」
「条件」是指外部的,限制性条件,通俗讲也可以叫环境。
比如一段情感关系的外围:
年入百万or年入十万、房子在二环or城乡结合部、在北上广深or五线城市、父母是控制狂or善解人意…
这些统统都是外部的「条件」。
它们往往不直接影响要素和关系,但却是让舞蹈能够顺利演出的舞台。
刚刚说到的横轴A→D「判断-观察-分析-整合」,是从「低→高」的心智模式。
而纵轴1→3「要素-关系-条件」则是你看问题的「局部→整体」。
OK,我们用一个例子,把整个「思考坐标轴」串起来:
你开发了一款智能烤面包机,该怎么推向市场呢?
如果只是躲在实验室,不断观察(B1)、分析(C1)并改进面包机本身,这就是理工科思维,更关注「要素」本身。
而你的秘书提醒你,应该多关注面包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所以你们开始调研(B2),国内其实有500万烘焙爱好者,比如很多宝妈,他们更享受烘焙本身乐趣,更愿意每次拍照发朋友圈,而不是真正想吃。
所以经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一个洞见:
在烤箱内,放置摄像头。让烘焙爱好者,能够获得面包从发酵到嘭一下烤好的全过程。
最终,你们设计出全世界第一款带摄像头的烤箱。这就是海尔的智能烤箱T3。
但思考这些还不够。如果你要足够说服投资人,还得去研究市场规模有多大?
国内烘焙行业和人群规模的发展有什么?
在5G时代,你们的产品是不是搭上了物联网这趟高速列车?
这些,就是你在思考「条件」。
04恭喜你,得到了一张「思考全局地图」,也是思考的说明书不过你最关心的,是这个说明书该怎么用呢?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大家可能知道,我有一个鸡汤爹(上司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莫言最经典的十句话」,感觉很脑残,怎么办?-Jennyyy的回答),他常说一句话:
『一件事,如果你去做,那么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因此只要你去做,成功的概率就是50%。但如果你不去做,成功的概率就是0%。』
虽然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还很小,我对这句话也是相当嗤之以鼻的。
原因很简单,虽然我很小,但是我也知道概率不是这么算的。
但在2015年的结尾,当我看到这道题目,回想了自己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以我短暂的人生经验,变优秀的秘诀,却正在上面那段看起来很扯的话中——
『一』
大概是从对考大学这件事有概念的那时起,基于非常肤浅的理由,我特别想去复旦的某个专业。
这一切在当时看起来希望都非常渺茫,因为那个专业的分数很高。
而我高三分班考的成绩,在48个人的班级中,是26名,我的分数距离要考到的分数遥不可及。
在那些6点醒来,10点半踏月回宿舍,背书到12点,做梦都在背文综顺口溜的日子里,我一点点地靠近我的目标,第16名,第13名,第8名,第5名,第3名,第1名……
(具体的学习方法戳: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Jennyyy的回答)
而当我以为我已经足够靠近的时候,我惊恐的发现,考前报志愿公布的数据中,那个专业在整个广东省只招一个人!
而出了班级,我的竞争对手存在于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而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强劲对手,我都可能去不了,而被调剂到一个食之无味的专业。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不是个勇敢的人,我很讨厌风险,其实我很害怕。
家里人也不支持,觉得这么报风险太大了。我甚至为这个跟我爹吵了一架,一个月都住宿舍没回家。
而说来好笑,当时让我下决心做最后决定的,是老师贴在教室后面的一篇高考感悟。
故事的女主人公也是奋力要上复旦,身边的人都不看好她,而她将这宏伟而又卑微的愿望工整地写在日记本里,去复旦摘了一片树叶放在里面,每当疲倦和怀疑的时候,就摸摸那片树叶。
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篇文章就是我的『树叶』。
我在最后一刻上交了申请表,老师扫了一眼,问我:『没填错吧,不改了?』
我说:『没有,赌一把。』
考试第二天的中午,数学考试结束,我就知道自己数学考砸了,倒数两道大题全部不会做,只是根据题目的信息,瞎写了一些步骤上去。
我回到空无一人的宿舍,蒙着被子哭了一会,觉得自己搞砸了,不该这样赌。但哭了好久之后,我突然又轻松了。
『既然已经这样了,就努力把剩下的几科考的尽可能的好,大不了明年再来。』
而抱着这样的念头,x文综倒是超常发挥,考了144,数学也没有想象中的低,大概是给了一些步骤分。
抱着不高不低的总分,我忐忑地等待着结果。
而我成功了——虽然考的不算很好,但因为考前报志愿,大家都很谨慎,分数线并不高,反而让我占了便宜。
当然,不是每一次豪赌都会得到美好结果。但这次经历,就像一颗『别害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种子,埋在了我的生命中。
『二』
事实证明,盲目的爱通常不能长久。大概是在我大二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不是很擅长所学的专业,而因为不擅长得不到正反馈,也渐渐地不怎么喜欢这个专业了。
那怎么做呢?毕竟已经错过换专业的时机了。
我那个时候突发奇想,去选别的专业的专业课来上。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毫无专业基础的我,在一堆有专业基础的人中间都能做好,那么说明我确实是擅长这个专业的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选了法律、日语、外交、中文、哲学、历史、新闻系的专业课,有时候,同班的人不仅是该专业的,还是该专业的学长,坦白说,压力挺大的。
其实我很犹豫,怕挂科,怕拖累总分,怕自己在一次次的挫折中失败而变得消极。
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读到王小波的一段话: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常常失败。
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长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而正是这段话,一次次鼓励我在『避免风险』和『勇敢尝试』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那段时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各个专业的书和论文。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门关于日本外交的课程,我前后精读了三四本书,为了写一篇关于日美关系的论文,总结梳理了四五十篇论文。
而最后,在一堆大三的学长中间,我作为一个外专业的学妹,我的论文最后拿到了A-。
当然,在所有冒风险选择的专业课中,也有失败的结果,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我的成绩。
但当大四毕业的时候,我看着学校打印的成绩单上的那几个得来不易的A,A-,B+,我觉得,虽然别人不觉得,但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我的徽章。
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具体的成绩而成为了徽章,而是因为,我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和担忧去做了而获得的徽章。
而事实也证明,那段时间积累的阅读能力、梳理能力、输出能力是我非常宝贵的资产,在我后来的人生路,又或者是我今天在写答案,都是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能力。
我再一次感受到:如果你真的那么想做,你就会想尽一切方法用尽一切努力去做好。尝试可能会失败,但不尝试所保持的『成功纪录』却是空洞的。
而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在大四的时候,经历几番纠结,决定去香港读JD,一个自己很喜欢,但是职业前景很不确定的项目。
『三』
平心而论,JD是很充实也很辛苦的两年。
刚过去的时候,由于英文能力跟不上,也不是很会抓重点。一门课一周大概有80-100页的课本内容要读,再加上3个左右的核心判例(每个在10-60页不等),每周四五门课,经常看书看到半夜两三点。
有一次发高烧,看的特别慢,到最后看着看着就哭了,边哭边继续翻书。
现在想想,那个画面应该是很好笑,眼睛和鼻子都是通红的,一只手擦眼泪,一只手翻书,还要小心眼泪不要落在书上,因为课本都很贵,一本HKD400-500,掉在书上很心疼。
而自己能力的不足还不是最打击人的,最打击人的,是你和周围人的差距:
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老师在讲Tortlaw(侵权法)的一个案例,关于一个人骑自行车不戴头盔被撞了,责任如何分担。讲完了之后说,这里还有三个类似的判例,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其中第三个是讲那种三轮车不戴头盔被撞了的。
这时候同班的ABC就举手说:老师你错了,这个案例我都看两次了,是电单车,不是三轮车。
这么说吧,一周一门课三个核心判例,同类型的判例则大概有二十多个,通常只是由老师稍微讲一下,而不会要求大家去看。
而当我只是狂喝咖啡加熬夜才能勉强能够看完课本内容连核心判例都只能看summary的时候,人家可以看完所有的边边角角的案例,还看两遍,还都记得住这种小细节。
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知道有人跑在你前面,你以为自己奋力直追就能靠近,而当你靠近了,你才发现,你们之间隔得不只是距离,你和他之间,根本就被悬崖隔开。
那大概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被碾压。
更不用说生活环境的考验人:
刚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租了那种隔开的套房。洗手间小到坐在马桶上,膝盖就在洗手间外面。由于房子旧而潮湿,很容易生虫,半夜醒过来打蟑螂的经验都有好几次。导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听到有响动,就觉得有蟑螂,睡不着。
后来退租的时候,房东还耍赖要扣掉所有押金,还找了个黑中介不断地打电话谩骂我。最后是我搬出自己学法律,而要去小额法院告她,她才退还了一部分押金。
- 中天北城项目规划的教育资源怎样
- 小区恶邻不文明养狗,早上一大早将狗拴在楼门口,狗叫吵醒整栋楼,该怎样对待这样的邻居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现在的你,跟小时候想象中的你,吻合吗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吗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雅思口语怎样在一个月左右迅速提高?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