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六 )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直接拿一个你心目中认为完美的人来做为「指南针」,比如,你特别崇拜乔布斯这样的人,想找一个这样特征的人做老公,那么你就可以拿他做为「指南针」,然后看你的选择对象,有百分之多少像他。
这个也是很多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常用的选择方式之一,他们心中会有很多成功公司的模板,比如Apple,Amazon,Facebook,Airbnb,阿里巴巴,腾讯....然后就会拿投资项目去和这些公司做对比,看看有几分像他们,期待你也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腾讯,成为某某领域的Airbnb,这些就是他们心中的「指南针」。
3.未来:可能性预测
就是基于你的认知,和对他们的了解,以及对于环境的判断,你认为对象未来会有哪些可能性?也就是想象空间有多大?
比如,王小帅,他目前是名优秀的程序员,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公司从事的领域是研究五级自动驾驶技术,并且已经拿到了A轮融资,如今正在快速的发展。那么你有理由预测,他未来的收入潜力巨大。
而李有钱,虽然是富二代,但是年薪只有15万,而且身在国企,工作又比较安逸,没什么上进心,年龄还有点偏大了,收入增长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在这方面的得分就比王小帅低。
这是收入预测。
你也可以对他们的情感专一性进行预测,比如李有钱,因为长得帅,又是富二代,还经常出入各种娱乐场所,身边美女众多。你预计他未来出轨的可能性有40%,而王小帅,天天加班,身边也都是技术宅男,出轨的可能性只有5%。那么这项得分,小帅就略胜一筹...
反观到商业,如果你是一名天使投资人,你要投资一家创业公司,也需要预测这家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你可以根据公司所在的行业,市场趋势,潜在用户规模等等,看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在哪,这是个能做多大的生意,这就是行业内常说的看「赛道」。
好,把上面找到的这些标准,列成一张表:
注:评判项目的选择仅用于案例参考,实际情况下每个人的关注点,和之后的权重分配高低,都会有所不同,这个取决你的BVR层(参考第六课《你是第几流人才?》)
第二步:分配权重
标准是列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打分了吗?
还不行。
首先,你要把「筛选条件」从表里拿出来。
什么是筛选条件?
就是能一票否决的,只要备选对象符合某些点,就立刻排除,其他再好也没用。比如,你可以设立几个筛选条件:
有犯罪史有黄赌毒等恶性嗜好年龄比我小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点的,立刻排除!
还好这两位都没有...
然后,你就需要对剩下的这些标准进行权重分配:
比如你认为:性格\u0026gt;收入\u0026gt;长相,那么就需要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权重。具体怎么分?
高能预警:做科学决策绕不过数学,所以,接下来会用到一些数学计算,看着可能有点复杂,但基本都是小学数学的级别,仔细一点应该没问题,别觉得麻烦,你怕麻烦的地方,也许正是你薄弱的环节...
先对大类分配权重就是先对「过去、当下、未来」这三大类分配权重,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保守,相信看得见的东西,那么就对过去、当下分配比较高的权重,比如30%,50%。对未来分配20%的权重。
而如果你的价值偏好比较激进,想赌一把大的,不看过去,看未来,更看重对象的未来发展,那就可以调高未来预测部分的权重,比如:10%/30%/60%
假设在这里,你是一名保守派。
2.再对大类里的项目进行权重分配
每个类别之内的项目也是按100%的比例进行分配,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省略此处过程)结果如下:
然后,再把小项目的权重和大分类的权重相乘,就可以得到每个项目在整体中的「真实权重」,数字比较多,我们用EXECL表来表示:
每个子项目的「真实权重比例」,其实就是你内心对他们价值排序的数字化表达。
3.加入别人的建议:
有些问题,你自己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也想听听别人的建议,特别是自己不懂的领域,更想参考一下专家的建议,那么,你就需要把这部分也纳入到表单里。
权重的分配,可以按你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进行划分,如果自己比较有把握的,比如这个感情的案例,那么自己的权重就高一点,别人的权重低一点,比如:自己=80%/别人=20%
而如果是一些专业领域,你自己不怎么懂,找不到什么好的评判标准,那么就可以调高别人的权重,比如:自己30%/别人70%
然后再把「真实权重」按这个比例做一下计算,得到如下这张表:
到了这里你可以看到,你原本内心的那些复杂、混沌、纠结的各种要求,已经变成一个个可以用数字衡量的明确的标准,原来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你只能凭感觉,或者局部比较,现在有了这张表,就可以对每个备选对象做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了。
当然,每个人的权重分配方式也都会不一样,以上内容只做案例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分配方案,过程中也可以随时调整权重的分配比例,优化整个决策系统。
第三步:量化选项
接下来开始,就是要对你的备选对象进行打分了,怎么打分?
你可以在表格的右侧增加两列,每一列就代表一个候选对象,然后对他的每个项目按100分制进行逐项打分,分数可超过100,也可以是负分,如下图这样:
其中每项的分值是怎么出来的呢?
过去部分的打分:凭感觉。每个人的过去都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关于过去的评分主要看感觉。
嗯?你可能会说这样不是不科学吗?
没关系,因为通过了加权的计算,以及多个项目的综合,误差会大大被抵消,最终每个人历史阶段的评分,会比较接近于你的客观评价。
2.当下部分的打分:看差距
这里的评判标准基本是明确的,所以,计算实际对象和参考点的差距,就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分。
3.未来部分的打分:概率树
未来这部分的评分,你需要用到一个决策工具,叫做:概率树。
什么是概率树?
就是从对象的此刻出发,按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出现的可能性,画成像树枝一样的一条条分叉,最后对结果做加权汇总,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就拿「王小帅」的收入预测来做案例:
他现在年收入25万,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上班,公司刚拿了A轮融资;如果公司倒闭了,他可以跳槽去其他公司,拿30万的年薪,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50%;而如果公司拿了B轮融资,他可以拿到40万年收入,你预测这种可能性有20%;剩下30%的可能性就是维持现状,拿着25万的年收入;而如果公司拿了B轮融资后,又拿到了C轮融资,那么他的收入可以达到80万年薪,你预计这种可能性在B轮拿到后有30%的可能性….如此这般,你就可以将以上的这些预测,画成下面这样的一个概率树:
接着,你把所有「结果」乘以路径上的「概率」,然后汇总,就能得到小帅未来的预期年收入:
预期年收入=(80万×30%×20%)+(40万×50%×20%)+(30万×20%×20%)+(25万×30%)+(30万×50%)=32.5万
因此,你就可以在他的「收入预测」中打上分数=32.5/25×100分=130分
4.别人的建议如何量化呢?
这里我们可以引入另一个决策工具,叫做:德尔菲法。
不过,过程有点小复杂,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总之,就是综合各位专家、朋友的意见,最后做一个加权平均,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预测结果。
第四步:做出选择
ok,烧脑结束,最后一步,将所有的分数,根据真实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一个最终评分。
这样,一个石头剪刀布的问题就变成骰子比大小的问题了,具体结果如下:
恭喜王小帅,以88.26的高分,打败了富二代,在此次评比中胜出!
你,应该选王小帅~
注:以上案例里不涉及成本问题,在其他问题中,你需要把选择的成本也考虑进去。
在理性的世界里,没有是非,没有感情,只有数字。
选择题到了这里,其实,就是一道计算题!
慢着,好像有哪里不对…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咦?不对啊,现实情况好像不是这样的,爱情呢?
面对一个帅哥,一顿浪漫的晚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捧艳红的玫瑰,一段甜蜜的情话,甚至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足以让你芳心涌动,小鹿乱撞了~
Execl表?
打个分?
做算数题?
哪有空顾这些!
大脑已经完全被荷尔蒙所控制,你的优点我喜欢,你的缺点我也喜欢,哪还会顾你的过去与未来?只要见到你,我就会开心,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什么都可以不顾,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山无棱天地和,才敢与君绝!
...
爱情中的人,果然都是盲目的...
为什么会这样?
是前面的方法错了吗?
不是。
前面说的,确实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但是,它是有个前提的:人,是理性的。
在经济学上,这叫做:理性人假设。
意思是,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都会非常客观的做利弊分析,量化所有的选项,然后对每一个选项的各项标准进行客观的打分,最后做出理性的决策...
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不是!
不仅在爱情中,我们是没有理智的,是盲目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做的大多数选择,也都是感性驱动的。
你想要减肥,想要少食多动,但面前放着一盘美食,你就是会忍不住...
统计发现,好的股票会越来越好,差的股票会越来越差。但看着自己手上的股票不断下跌,你就是会选择死拿着不放,不甘心,甚至会投入更多,期待它会涨回来,结果越亏越多;而手上赚钱的股票,你又立马卖掉,想落袋为安,结果它越涨越高…
你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比连续被雷劈10次还小,你还是会去购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忍不住啊!
人,是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在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大量非理性的行为。
比如刚才说的买股票这件事,为什么人们会拿着亏损的股票不卖,而卖掉未来可能会更好的赚钱的股票?
这个就是在面对损失和收益时,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如果损失已经造成,那么他会成为风险偏好者,更愿意承担风险,甚至继续加钱赌一把,这个叫做:反射效应;
而面对收益时,他又开始变得厌恶风险了,他不想让煮熟的鸭子飞掉,他想落袋为安,他变得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了,这个叫做:确定效应。
那为什么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很低,几乎一定是赔的,人们还愿意去买呢?
因为买彩票的金额特别小,当我们面对特别小的收益时,我们又会变成风险偏好者,想去搏一把大的,因为反正损失也就2元嘛,这个就叫:迷恋小概率事件。
而你如果把买彩票的金额和奖金同比例放大100倍,比如要200元才能买一张彩票,那估计就没什么人买了。
两件衣服,放在你面前,你觉得质量、款式都不错,都挺喜欢的,而且标价都是399元。只不过,其中一件原价就是399,另一件原价是3999,现在正好打一折,你买哪件?
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哇,第二件好便宜,但其实两件是一个价格,这个就叫做:锚定效应,就是你的价值判断已经被锚定在了他标注的原价上了。
这个效应也经常被用在谈判策略上,讨价还价时,先开价的人就是设置了一个锚,之后讨价还价的过程都会围绕这个锚展开,所以先开价人,在谈判中有优势,能把握锚的位置,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类似于损失规避、心理账户、禀赋效应、可得性偏差、比例偏见、结果偏见、鸡蛋理论…...等等一系列人们非理性的行为特征。
当你的大脑被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所影响时,你就不可能做出真正客观、理性的判断,你的选择会被情感所左右,你的行为会被商家所引导,你会持续的冲动和不断的后悔…
那怎么办?
这些非理性的效应是怎么来的,你又应该如果避免呢?
人为什么是非理性的?
为了深入研究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把人脑分成了2个思考模式来解释这些现象,分别是:「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 怎样更好的简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
- 怎样保持自律,怎样提高脑子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怎样保持冲劲,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 你是怎样定义自己的
-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 你认为咋样能快乐的生活?
- 怎样能做到不去在乎别人,而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情
- 在外面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啥样的感觉
- 怎样提高文综的选择题正确率
- 怎样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 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很低,复读两年仅仅考到接近一本线的分数,我这样的人适合考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