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四 )


身家100个亿的富人在做1亿元投资的时候为什么比身家只有几千万的人决策更果断?
道理很简单,这一个亿哪怕亏了他再投资赚回来就行了。
而身家只有几千万的人,通过各种杠杆才凑了一个亿,一旦亏了就万劫不复了,自然不会有100亿的富豪那么果断。
因此,如果你可控制的资源越多,不仅意味着你实现选择的可能越高,更重要的是你能承受犯错的空间更大。

五、小结
大多数人之所以决策能力差,主要受到自身性格、成长环境、错误认知、方法欠缺、能力不足、资源不够的影响。
长期治本的话,就要多多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以及扩大自己可控的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选择实现的可能性,另一面可以提高对犯错成本的承受力。
长期治本不易,但也有三个快速见效的方法,可以让你立即就能大幅度提高决策能力:改变认知、升级方法、从“小”做起。
-----------------
拉了一个群,主要是讨论工作3年以上的共性问题:缺乏深度思考、知识零散不成体系、晋升瓶颈、人际交往不顺等。
感兴趣的可以加微信:960994465





■决策一件事情的过程主要包括四点:
1.考虑不同主体
2.考虑都有哪些利和弊
3.考虑各个利弊分别的重要性
4.考虑有什么替代方案
我们用生养孩子的例子来展现这样一个分析过程。
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经生了孩子?或者有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不会生孩子?又或者在二胎政策下,在犹豫着要不要生二胎?那你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生孩子,其实是很重大的人生决定。它会改变你的一生,也是很重大的责任。无论从法律上,还是观念上,女性应该意识到,自己拥有生育决定权。
而不论男女,都应该自主地思考:生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对你和你的伴侣是好的选择吗?
又或许,你还很年轻,觉得这些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但如果你能比同龄人更早、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重要问题,它可能影响你现在选择伴侣或者工作,能帮你更主动地把握人生。
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掌握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大量的决策都会更加明智。
「应不应该生孩子?」本质上就是对「生孩子」这件事「怎么样」的评价。要让这个评价更全面,你还需要考虑这样几点。
一、考虑不同的主体
首先,你需要考虑这个事件影响到的不同的主体。
也就是说,生孩子这件事会对谁造成影响?你应该尽量想得更加全面。
在评价事物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只想到自己熟悉的主体,比如说容易考虑到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忽略了其他的主体。常见的情况是,在讨论一些公共议题时,很容易忽略一些弱势、边缘群体,例如政府部门为了治理雾霾,强行推进煤改气,这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但那些长期依赖用煤的农村居民却可能因为用不起气而受冻。
还有在做一些个人决定时,常见的是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例如我们每天中午叫外卖的时候,会考虑外卖的价格、口味——总之是对自己的影响,但很少思考外卖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那谈到生孩子,可能被影响的主体是哪些呢?有伴侣双方,双方的父母,现有的孩子和社会。
例如,如果你要决定的是要不要生二孩,那对第一个孩子的影响就需要被具体分析。
二、考虑「利」(好处)和「弊」(坏处)
列出不同主体之后,要注意的第二点是:
要同时考虑利和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好处和坏处。
1、只考虑弊
人们在评价事物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逻辑是想要寻找完美方案。
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法容忍一个方案有任何的缺陷,一旦有瑕疵,就马上否决这个方案。
比如,在大学我们常想选择社团、课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看到辩论协会,觉得对抗性好强不适合自己的性格,不选;
看到模拟联合国活动,觉得对英文要求太高,不选;
看到学科竞赛活动,觉得占用时间太多压力太大,不选。
在找工作时,觉得公务员工作不自由,排除;
觉得投资银行工作太辛苦,排除;
觉得回老家就业太无趣,排除。
基于一个方案是不完美的,就直接否定它,会导致我们忽略许多潜在的可能。
真正完美的方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综合分析利弊,做出一个总体的判断,找到最优选择。
我有个朋友在买房时就有这样的决策经历,险些被完美方案谬误给耽误了。
她曾经看过一套房子,觉得日照不足,就从清单上给删了。过了段时间,中介告诉她,那套房子的楼下,有套一模一样的户型准备出售,因为房主急需用钱周转,所以价格会低一些。我的朋友直接就回复中介说,算了吧,楼上都觉得日照少,楼下不是更少吗。
但她丈夫还是决定再去看一眼。结果,因为价格优惠的力度很大,她重新思考后,觉得日照不足这个缺点还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他们顺利地买下了这套房子,觉得是非常满意的一次选择。
2、只考虑利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走到完美方案谬误的反面去,看到一个事物的好处,就迫不及待地肯定它,要去做。
比如,面对几个不同的工作选择,马上就认定了收入最高的那个,而不去考虑这个工作给我们带来的成长空间、需要付出的工作时间等等。
总的来说,你应该要全面地分析好处和坏处,不要被第一印象误导。
回到生孩子这个问题,有哪些利和弊?
我画了一个表格,纵轴是功利实用、伦理道德、审美偏好这三个层面,横轴是利和弊。当然,评价一个事物,并不一定纵轴的三个层面都会涉及到。那关于生孩子,有哪些利和弊呢?




我可以列出这样几个:
功利实用层面的利(好处):
1.可能给伴侣双方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讲3个上手就能用的工具和方法(会根据题主给的具体问题来举实际案例,比如怎么选择工作,怎么选择男朋友等等~)
前方高能,准备好上车啦O(∩_∩)O



提前声明:我不是逗比,这是个很正经的答案哈。请大家务必耐心看完,因为它很可能会影响你接下来的人生。
————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想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是不是因为:怕自己在众多选择面前,挑不到最好的那一个?
就比如,怕自己挑的那份工作发展潜力不够大;怕自己选的男朋友不是潜力股。
基于这种考虑,在一些高赞答案里,它们会清一色地告诉你:做决策的时候,你应该把每个选择下,对自己的利和弊都列出来,然后对比分析,哪个选择好处看起来更多,那么你就应该选择哪个。
就像这样:你拿到了A、B两个公司的offer,实在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于是你把他们的优缺点分别都写了下来,然后去挑优点最多的那个。



在这道选择题里,答案很明显,A工作的优点要比B工作多很多,所以应该选择A工作。
但是!这么做选择其实是不明智的!!!
好好回想一下,面对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后悔?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当初选错了?
其实不是因为这个选择最终的发展结果不够好,而是因为我们接受不了它最坏的样子。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就比方说上面选工作的案例。
我刚刚入职互联网行业的时候,也选了像A这么一份工作,入职工资7000,直接受CEO领导,当时我觉得,我在这家公司会成长很快,也梦想着自己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快速升职加薪,走上管理层。
这是我对这份工作最好的期待。
但在我入职几天之后,不小心知道公司其它职位(比如,产品经理,UI设计,教师的工资至少都在1w)的时候,我知道了:在这家公司,对运营是不太重视的,所以作为运营的我,工资的天花板不像我以前想象的那么高。
这个时候,我的期待被降低了,但是并没有不开心,心里觉得能拿到八九千的工资也是好的。
但是后来,因为一件事,我曾经深深地痛恨过这份工作,痛恨过自己的这份选择。
那就是:在入职半年多的时候,公司莫名其妙就倒闭了,而且是没有任何赔偿,突然解散。当时正值北京的互联网寒冬,看着交不起的房租,看着面试了将近1个月了,都搞不定一份新工作的自己,我简直每天都处在奔溃之中。
面对A这份创业公司的工作,我想到了它最好的样子:能快速成长,能快速升职加薪;但我没有考虑它最坏的样子:可能刚入职就会倒闭。
所以,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看出来我想讲什么了:
面对一份选择的时候,不要去过度考虑它最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也要去思考,它最坏的情况,你能不能接受。



所以...
第一个决策方法和辅助工具来了:好坏清单。在面对多个选择的时候,可以通过「好坏清单」来进行处理和决策。



在列完这个表格之后,如果你觉得自己最喜欢A最好的结局,但是却接受不了A最坏的结局,那么就最好不要选择A。
(PS:这个清单一定要认真思考,认真填写,不要因为预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就直接逃避、不填了)
第二个方法:10-10-10法则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在你进行决策之前,要问自己3个关于10的问题。
①如果你做出这个决定,那么10分钟之后,你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10分钟以后主要是情绪的反应)
②如果你做出这个决定,那么10个月之后,你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10个月之后,这个决策带来的收益基本出现)
③如果你做出这个决定,那么10年之后,你会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10年之后,这个决策给你带来的生命影响也出现了)
之所以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让大家去思考10个月后,甚至10年后的感受,其实就是鼓励大家要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当你把眼光放长远了,就会发现,眼下你认为的跨越不了的鸿沟,其实只是个小沟渠而已。
万维钢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希望自己的读者能够拥有“手眼通天”的能力。
说得通俗一点,万维钢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能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因为眼前的某些困难而限制自己未来的发展。当我们把眼光盯紧N年之后的发展时,就能够很容易地判断,当前所做的这件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到底有没有益处,该如何抉择。
还是举个工作相关的例子:
比方说,你所在的公司接了一个新项目,大家都没什么经验,这时候,老板把任务交给你负责了,你该不该接受。
10分钟感受:太难了吧,我压根没做过啊,做不好该怎么办10个月感受:类似的任务再堆过来,我应该也能处理的了了10年后感受:不管什么样的任务,我都敢接受,并能淡然处理了眼前的困难不是困难,其实我们都是从泥潭中一步步爬过来的,现在你回头看自己做过的事,会觉得,其实都挺简单的。



第三个方法:三叶草模式古典老师提出的~前两天看到之后感觉简直不能太有道理啊啊啊啊~~~
这个法则主要用于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比如当你遇到以下几种情况的时候,就该拿出三叶草来测试了:
想辞职,但是不知道该不该辞职想换工作,但不知道该换什么工作从头开始说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普遍来讲有两种看法:
一种觉得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一种觉得兴趣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干一行会爱一行。但其实这两种都不够科学,甚至说,都不能确保你能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在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3个因素,分别是:兴趣、能力、价值观。



其中,
兴趣的作用是能让你坚持下去,让你能找到内在动力;
能力的作用是确保你不是个花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你真的可以在这个领域做成写什么,你需要修炼自己;
价值观的作用是能让你明白这到底是不是你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找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
首先,你很喜欢新媒体运营,这是兴趣,是你入行的基础;其次,你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解过一些新媒体的基本操作和手段,这是你能得到这份工作的保证;最后,你入职了一家和你三观比较相符的公司,关于三观相符,对于新媒体来说尤其体现在数据上,有的公司就爱刷量,有的公司死磕内容,公司的价值观和你相符不相符,是你能不能一直开心待下去的理由。从这个例子中来看,兴趣、能力和价值观都是缺一不可的,少了哪样,走下去都会很痛苦,少了哪样,都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所以,这三点是规划职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