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咋样进入若无旁人的状态( 四 )
以我的实际体验来讲,写文本身也是一种非常主动且有创造力的状态。
人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思考,主动输出,主动去探究深意的。
由于足够主动,所以会调用更多的专注力和精力,自然也会更容易进入到旁若无人的状态。
就连读书,如果更主动去读,用思考和提问的方式去读,也会更加容易专注。
反过来说,被动状态里,人会离专注越来越远。
我不是很推荐大家去读很多书,因为被动读书是一种相当懒惰的状态。
被动读书是在远离现实,并且很多书不一定能产生对人生的主动思考,它本身没什么层次,看了也就是图一乐而已。
如果主动去读书就不一样,主动的读书,能让人很专注,并且非常有启发和帮助。
区分主动和被动的关键在于:你在复述的时候,是否有自己的逻辑和认知在里面。
书是人自身价值观的投射,看书看文,不一定能真诚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但一定能激发自己的价值观。
如果只是复述了书中内容,那么你就是被动的。
如果复述的时候,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深度思考,那么你就是主动的。
3
旁若无人的状态还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是写文还是绘画,都是千思万绪,汇聚到一个出口来输出的。
我可能写想了十句话,写出来一句,想了十个点,写了三个点。
中间没写的,要不然是忘了,要不然就是写完某些部分觉得不重要就主动删了。
绘画,就算是精微毫末的写实,也是要删繁就简的。
不断在自己的思维中,做删除工作,把不重要的内容都删掉,留下来的不多的东西,就变得凝练且有价值了。
而且,坚持一些简单且不多的事情好坚持,如果想做的事情太多,必然会引发失败。
实际上,总是被打破这种旁若无人状态的根本原因,正是人想太多了。
人的念头,就算不说出来都有十万八千念,而这些念头,多是实现不了,且没有实际意义的。
可能原本在非常专注要看一本书的时候,一个曾经受到的委屈就冒出来了,一个曾经不经意的场景就在脑子飞转,一个别人责备自己的事件就跳起来飞旋。
不是想看的内容本身不容许你专注,而是自己内心里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宣泄彻底。
4
更好的提升专注办法。第一,去宣泄。
总有毒鸡汤说,你一个杯子,已经满了,还怎么装东西进去?
问题在于,这个杯子怎么才能倒空呢?
没有人说。
实际上去宣泄、去输出,是更好的让自己更愿意输入的方式。
我每天都写手帐,把大事小事都写出来。
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让我不再积压新情绪。
在我写文的接近两年里,我比任何时候更愿意去接受新知识,我甚至会在孩子上学的课堂上,乐于记下老师的讲课笔记。
学习也是一样,看书多了,就要想办法写下来。
让学到的内容再过一遍脑子,去消化一遍,就不会觉得学得很无趣,更重要的是,不会被已经积累的知识占据输入口。
第二,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学习。
人是很功利的,如果看一本书,学一种新知识,不知道学了干嘛,会分分钟进入非常惫懒的状态。
但如果一本书或者一种新知识会对自己有现实帮助,那么学习这种新知识就会变成一件有激情的事。
有时候知识储备是很枯燥的,学语言时候的复杂语法和句式积累,短期也看不到什么实用性,最好就是去参加考试,在考试中验证自己学习的效果。
有很多事是很枯燥的,那就要学会了解自己想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
听起来是很功利的,但是,用功利的方式,体验到过程,慢慢才能升级到不功利。
第三,远离手机。
手机不一定会削弱专注,但一定会耽误时间。
一两个小时离开手机,不会引发巨大的麻烦,但肯定可以给你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
现代人的专注难题,多半就是过长的手机使用时间。
手机对现代人的帮助其实是提升了专注力。
拿出玩手机的专注去做任何其他事情,只要时间充足,一定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第四,深呼吸。
南怀瑾的书里提过,一息带动一念。
这息不是呼吸的吸,而是生命中呼加吸的律动,甚至是排除了呼吸,婴儿在娘胎内的那种增大变小的律动。
去深呼吸,让自己一分钟的呼吸变到10次以内,会事实上感受到思维的放空和专注。
第五,挑一件事去坚持。
你看到别人每天坚持做好很多事的,那个人一定不是从一堆事开始一起坚持的。
因为那样会非常痛苦。
只做一件事,只坚持一件事,会让自己能更不痛苦的坚持下去。
5
时间漫长生命短暂,不求做好很多事,只求做精一件事。
■学习是反人类的行为。嗯嗯,我找到了不爱学习的好丽友。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所以我爱学习。所以学习还是有必要的,如何进入学习状态,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要拖
学习这个事情,大家都懂,除非是有双渴望读书的眼睛,要不然我相信很少人会去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是游戏不好玩了,还是视频不香了...
但是如果想要学习,从一开始就不要偷懒,就应当拒绝在这段期间玩手机。
因为刷手机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让我明白,时间真的可以过得刷刷响的。
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上演一段又一段单口相声:
身:又是激情满满的一天啊,该开始学习了脑子:嗯,我在等一会,现在才7:16,刷会手机先,等凑个整数在去学习一段时间过后脑子:咦,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怎么一下子就9:04了,算了算了,10点我再开始,我发誓,10点一到立刻动身。身:已经10:21了,有点不想动了脑子:那算了算了,都快10点半了,还差那会吗,下午再学吧,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身:好吧这使我很早就对手机起了下意识反应。在每次看小说都得过段时间拉一下时间栏,还间接性对时间的数值起有了小小的强迫性,喜欢凑整数。
这是个坏毛病,毫无疑问。一旦想起要学习,脑子就会对自己下意识催眠,来个反向眩晕,让自己再等等。唉,这真是个机智的大脑。
但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学习的时候,喜欢拖,喜欢等。当然这其中的理由信手捏来:等我把这章小说看完,等我困一个觉,等我心情好了.....
拖着拖着,等啊等啊,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再看看时间顿时也没有了学习的欲望。
我曾无数次质问我聪明的大脑:学习难道还需要一个良辰时机吗?但我的大脑告诉我:愚蠢的宿主,等待,这是一种仪式感。呵呵所以不要太过相信自己,能马上进入学习就进入学习,哪怕自己心思都在其他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开始学习状态都是起承转合的,开头都没办法接上,你怎么能指望后续会学习下去。
第二阶段:降低门槛
为什么不愿意沉浸在学习之中,有太多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个原因,但是总结到最终无非就是难或懒。
难,无非就是舒适区,
如果数学都是1+1,我相信大家都不会讨厌学习,嗯,这个我也愿意。如果英语全都是hello,bye,tom,thank,我相信没人不会说。如果语文全都是小说,科幻,玄幻,言情,你想要看的统统应有尽有,我相信你会有无限动力。但是我们要面临的情况就是没有那么多如果,现状就是学习就是不断向新的知识进发。
没有什么东西学起来是简单的,除非那个东西不能赚钱——耳东陈
而懒,大多都是自己给自己限定的
其实我们总会为自己学习定一些目标,但是凡事不能都由按照计划进行。
可能因为某道题目卡住了,或者心情一沮丧效率变低了,这个时候往往就心里会产生怠倦感,厌倦感来抵抗学习的念头,接着开始逃避学习。
所以可以一开始不要为自己设置太多任务,使得自己不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
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从1开始的,就好比锻炼身体,仰卧起坐的次数可以门槛是一,只要超过一,很多时候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接下去。
慢慢的门槛就可以提高了。
而我们降低门槛的同时也可以对自己打卡,因为打卡的同时容易获得成就感。
拿本日历本,只要每天存在有效学习就对其进行打钩,这就好比打卡体验。很多人喜欢打卡来严格自己,因为往往这种“签到”式体验的打卡会督促自身、用来构建学习形象、记录学习成就从中获得重要动力,从中慢慢使得自己得到反馈。
顺便我们也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里暗示。
比如:只要进入学习状态就等于成功完成学习目标,这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学习的容易性,给自己一些成就感,使得自己更容易坚持下去,提升行动力,更好地养成习惯。
第三阶段: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如果想知道什么叫有效学习,你可以找两个差不多水平大学生,一个大四的,一个大二的。
然后问问他们的知识量,不出意外的话,很多时候就会从中体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性。
小时候认为自己是白雪公主,现在也差不多,是白学公主。第一,学习目标应当确定。要知道有目标地去学习,不然一切都是在无用功上徘徊
第二,学习效率的提高。
达克效应认知曲线图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上面这张图说明了四个阶段:愚昧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绝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开悟之坡(知道自己知道)与平稳高原(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就非常有意思,告知了我们从菜鸟到大师的四个阶段。
其实这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体现出来,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但实际自己获得的比付出的少太多,却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努力了,可以了。殊不知这是在无效的道路上策马奔腾。
所以,避免达克效应,容易进入无效学习时间。我们可以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不追求量的增加,而来追求效率,也好给心理降低压力,这样也不会在因为没有达到量化目标而产生挫败感。
古老的国王叫国内的大学士把知识总结出来,先后是将一个图书馆的内容总结为十本书,再着压缩成一本书,国王还是摇了摇头,最后总结出了一句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质的收获总是超乎量的获取的。
三个阶段的介绍虽然很简单,但是很有用。
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能得到像秘籍一样的东西,那样就可以一键阅读轻松搞定想做的事情,比如学习的方法。
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存在,但是有没有那么厉害的效果,都是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是@耳东陈。
■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就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一个工作或生活当中的难题为目的着手学习。
具体如下:
锁定知识源头从思维的角度梳理知识口头随机模考查找薄弱点语感口诀记忆法输出倒逼输入锁定源头知识
一个概念:源头知识。长江的源头在中国西藏,很难想象在上海、在武汉看到的浩浩荡荡的长江,其源头竟然这么狭窄,好像一个人躺下就能将水流拦住一样。
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知识源头,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当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所以高效学习的第一步是锁定源头知识,屏蔽各种鸡汤知识。
举个例子,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在1973的时候,与合作者威廉?蔡斯(WilliamChase)共同发布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他发现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5-10万个棋局组块,他推测这需要花费十年的时间。
1976年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象棋大师的研究,并且和他合作发表论文。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一篇中文名称:《刻意练习在获得专业表现中的作用》这是一手知识。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2016年,论文主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出了本书《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在书中强调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保证一个人成为大师。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有个叫格拉德威尔的人读了埃里克森1993年的论文,全书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一万小时定律」,写成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一时风靡全球,就算你没读过也一定听人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在文中,他充满激情的表达:「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四手信息:为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各种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开始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一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然后推销自己的方式:成长之旅,一万小时的诀窍、一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咋样系统全面地复习高中化学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
- 年薪20~50万的北漂生活是咋样的
- 杭州的麦曲婚礼咋样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