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拐|哈利·波特在中国,20年奇幻成长( 四 )
同年年底 , 班里举办元旦晚会 。 林品和几个同学一起排演了一出“哈利·波特”舞台剧 。 他外形神似哈利 , 再借来同学奶奶的老花镜戴上 , 像极了哈利本人 , 朋友都叫他“哈利” 。 之后 , 因眼睛近视 , 他特意去配了一副黑色圆框眼镜 , 从此“哈利”变成了他的标志 。
初三暑假 , 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英文版在全球同步发行 , 他找人代购了一本 , 对照着英汉双语词典 , 一边翻词典一边读 , 读到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去世时 , 他特别伤心 。 等到上高一 , 学校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 他花了几百块钱买来魔法袍、领带、围巾 , cosplay (角色扮演)哈利 , 朗诵了自己原创的一首悼念小天狼星的诗 。 在台上表演完之后 , 有人感动 , 也有人觉得“这个人疯了 , 穿着奇装异服” , 对他指指点点 。
高三时为备战高考 , 老师在班里禁止学生读长篇小说 , 他却私下里读完了第六部 , 并且做了很多拓展知识面的阅读 。 后来 , 因热爱文学 , 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
7部“哈利·波特” , 林品完整地读过9遍 , 对书中的内容熟悉到只要某人说到某一部的某一章节 , 他都能讲出那一章节的梗概 。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 , 除了理解文本字面意思和故事本身 , 他还去关注和研究哈利·波特文化背后的深意 。
大三那年 , 林品以“哈利·波特”为研究对象撰写了一篇名为《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的论文 。 在论文中 , 他提到全球有一种“哈利·波特现象”:一方面 , 不少精英人士认为“哈利·波特”是“儿童读物”;另一方面 , 不少孩子的家长、老师、儿童教育专家们则指出它的主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成熟” 。 吊诡的是 , 这样一部处于尴尬地位的书 , 却激起了全球范围内儿童和成人共同的阅读狂热 。
“究其原因 , 一方面是罗琳讲故事的能力 , 另一方面是‘哈利·波特’早已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畴 , 它是一部现实性与奇幻性交织的作品 。 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 又有现实讽刺和批判 。 ”林品说 , 在“哈利·波特”中 , 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 ,“基本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戏拟和仿真 , 比如魔法世界里的监狱、酒吧、医院、银行、学校、体育赛事、大众媒体等 , 设置和运行方式都与现实社会相似 。 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有代入感 , 有共鸣 , 体验到严酷的真实 , 由此引发对现实的反思” 。
林品说 , 以死亡为主题探讨善恶的“哈利·波特” , 其实是一部在现代性框架内反思现代性的现代性寓言 。
这篇5万字的论文 , 得了那一年中文系论文的最高分95分 。 后来 , 论文在网上迅速传播 , 林品也因此而走红 。 再后来 , 他以哈利的形象 , 出现在各种哈利·波特相关的活动上 , 将这一角色带到人们面前 。 他还加入“哈迷”组织——北京魁地奇俱乐部 , 不同于魔法学校里球员骑着扫帚在天上飞 , 他们骑着扫帚在球场上奔跑 。
“奇幻文学里庞大的世界观、丰富人物 , 助推了‘趣缘社群’的形成 。 ”林品说 。 在国内 , “哈利·波特”促成了许多“哈迷”组织的成立 , 比如“SHHO魔法部”“哈迷有求必应屋”“魁地奇俱乐部”等 , 在这些社群里 , “哈迷”聚在一起分析小说的细节、讨论翻译、续写故事、举办线下活动等 , “愿意躲在故事丛林中构建自己的小宇宙 , 并在其中活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
如今 , “北大的哈利·波特”已经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 , 在讲台上讲大众文化 , 他计划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哈利·波特与西方文化 。 “哈利·波特的故事早已终结 , 但因哈利·波特而产生的衍生品、流行文化 , 以及与之相关的讨论依然在继续 。 魔法永不消逝 。 ”林品说 。
- 健康重于一切
- 打磨8年的《大秦赋》最近热映,为何不用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
- 哈利晒和妈妈伊能静合照,脸贴脸很亲密,出柜是因为缺爱?
- 《大秦帝国之天下》改名《大秦赋》明日就播,三大缘由成年度爆款
- 天下无拐|电影上映四天没破百万,网友:离开沈腾的你,就像达叔离开周星驰
- 鲜闻联播|因欧阳修千古名篇闻名天下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安徽这座古亭
- 哈利·波特|哈利波特正式爷青结!罗恩扮演者婚后首晒娃,童年回忆终止
- 影帝|《天下第一》15年过去,主演们不温不火,打酱油的他却成影帝
- 哈利·波特|都说虞书欣身材微胖,直播却暴露孔雪儿真实腿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萧燕燕|《燕云台》萧燕燕生子大赦天下,耶律贤当场封太子,大姐嫉妒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