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拍|姚亚平:江西人为什么要纪念王阳明?( 四 )


王阳明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他的人生与学说;江西人也把阳明先生、阳明心学融进了自己的历史 , 作为了自己的骄傲与品牌 。 我们可以这样说:“知行合一致良知 , 阳明‘三立’在江西” 。
王阳明在江西境内任庐陵县令、南赣巡抚、江西巡抚 , 立功、立德、立言 , 做了许多好事、实事 , 特别是在平定宁王叛乱后 , 朱厚照竟然下旨不准来京献俘 , 只能就地关押 。 待他率军来昌 , 再把朱宸濠在鄱阳湖中放出 , 让他表演式地再来擒拿一次 , 以向天下证明宁王之乱是天子朱厚照亲自平定的 。 面对这个极其荒谬荒诞的命令 , 王阳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遵从吧 , 十多万大军进入南昌 , 吃喝拉撒 , 南昌人民必定民不聊生 , 何况那一年南昌、江西还遭逢大旱;不从吧 , 那就是抗旨不遵 , 不但抹了皇帝的面子 , 还会给皇帝身边的那些小人以口实 , 搞不好 , 王阳明还会摊上革职杀头、诛连九族的大祸 。 但是 , 王阳明以苍生计 , 用极大的智慧 , 更凭自己的良知 , 以极大的勇气 , 迎难而上 , 化解了“交回宁藩、送回官兵、救灾济民”等一个个政治危机 。 同时 , 为南昌人避免了兵祸 , 也在旱灾之后得到了救济与减税 。
江西人对王阳明的情感深 。 1527年 , 王阳明前往广西剿匪 , 他从浙江走水路入信江、转赣江、到南安 , 翻越大庾岒经广东去广西 。 中途 , 他特意进了南昌城 。
十月中旬 , 王阳明在南昌府的南浦码头上岸 , “南浦”就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画栋朝飞南浦云 , 珠帘暮卷西山雨”中的“南浦” , 它是洪都八景之一 。 南昌全城空巷 , 军民“顶香林立” , 也就是头顶香炉、抬着轿子 , 蜂拥而来欢迎阳明先生 。 街道上是水泄不通 , 以至道路阻塞 。
史载王阳明是由南昌百姓“抬举”入城的 。 怎么叫“抬举”?两根毛竹架着一把圈椅 , 把王阳明先生扶上轿 , 几个人抬起轿 , 却不上肩 , 只是平托着走 , 走几步 , 立刻有人过来接过轿子 , 转身又传到下一个手里 , 就这样 , 一个传一个 , 你一程 , 我一站 , 几千人双手轮番接力 , 把王阳明乘坐的轿子从人群的头顶上从南浦传递(“抬举”)进了都司衙门 , 都司衙门是官署 , 明代地方军事领导机构 。
接着 , 南昌军民排着队前来拜见王阳明 , 东门入 , 西门出 , 很多人出去后又排队进来 。 从上午一直到下午 。
第二天 , 王阳明朝拜了孔庙 , 然后在孔庙的明伦堂讲《大学》 。 那一天 , 里三层外三层的都是人 , 堂内都挤满了 , 还有很多人挤不进去 。 王阳明慢条斯理地讲着课 , 那时没有麦克风 , 他也不会声嘶力竭地广场演说 , 所以 , 外面的人什么也听不见 , 但没关系 , 他们看到王阳明就亲切 , 就高兴 。 王阳明和南昌人有感情呀 。
有个叫唐尧臣诸生 , 以前不信阳明心学 。 自从前一天出迎王阳明时才开始心动 , 说“三代后安得有此气象耶!”他借给王阳明献茶之机 , 挤进明伦堂听讲 , 从此迷上阳明之学 , 并拜王阳明为师 。 后来 , 在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在杭州天真书院重刻《王阳明先生文录》和《传习录》 。
南昌人的感情与热情也感染了王阳明 。 他讲完课 , 回到馆驿 , 写下一首《南浦道中》:“南浦重来梦里行 , 当年锋镝尚心惊 。 旌旗不动山河影 , 鼓角犹传草木声 。 已喜闾阎多复业 , 独怜饥馑未宽征 。 迂疏何有甘棠惠 , 惭愧香灯父老迎 。 ”重回南昌 , 就像做梦一般 。 回想当年战争 , 不由心潮起伏 。 现在 , 河山中虽然没有了旌旗飘扬 , 风吹草动似乎传来战鼓号角声 。 很高兴南昌百姓恢复了日常生活 , 却担心他们会遇到饥馑和繁重的赋税 。 遥想周公之所以受到百姓的拥戴 , 连他办公处的棠梨树都得到百姓的保护 , 是因为他施了善政 。 我没有做什么事 , 却享受这样的待遇 , 百姓举灯顶香迎接 , 实不敢当 。
读了这段史实 , 我们可以说:王阳明爱护南昌人 , 南昌人“抬举”王阳明 。 江西人特别重感情 , 重气节 , 讲仁义 , 对那些为国家、为江西做了好事、有了壮举的英雄特别尊崇 , 不论是古代、现代、当代 , 也不论是战斗英雄、治水英雄 , 还是思想英雄、精神英雄都给予致敬、礼赞 。 王阳明是立功、立德、立言的真三不朽的英雄 , 他的主要业绩主要在江西取得 , 他在江西的南昌、赣州、吉安、上饶、庐山都有踪迹 。 他理所当然受到江西人的普遍尊崇 。 你看 , 江西的纪念地、纪念物最多 , 到处都有阳明路、阳明祠、阳明湖、阳明书院和阳明公园等 。 这是江西人的情义所系、人心所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