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3位大佬是如何决裂的,叶胜舟:鲁迅、傅斯年、顾颉刚( 五 )


赵的个人之见 , 傅斯年、陈垣的问题在于 , “彼数人皆量小、有私、好专”;顾颉刚的问题在于 , “感情极易冲动 , 使所行之事未能恰当” , “既不能识人 , 又不能察势” , “小材大用 , 常材奇用” , “谦虚其外 , 倔强于中 , 恣情任性 , 直意孤行 , 致多方树敌 , 亲近解体” , “于爱之时 , 则任之必过 , 及其衰也 , 又恨之极甚” , “好大喜功之性情 , 今与昔同 , 故每立一业 , 创一事 , 必有一张许多人之名单 , 必有一个大而难成之计划” , 最后这个计划又“打水漂” , 被人讥笑 。
一周之后 , 赵贞信又致函顾 , 感慨老师“颇受书生气之累 , 其得罪人之处 , 亦颇多意气用事” , “机权二字 , 吾师远不及冯芝生(按:冯友兰字)、傅孟真诸先生” 。 1943年9月7日 , 顾颉刚记下“良友之言 , 当铭座右” 。
1946年12月16日 , 为庆祝次日的北大校庆和胡适生日 , 在南京的百余名教育界人士餐叙 。 傅斯年出席并致词 , 和顾颉刚握手时 ,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 , “摔转了头颈” 。 敏感而自尊的顾难以释怀 , 当晚10时在给续弦张静秋的家信最后 , 直呼其名痛斥:“傅斯年真不是东西” , “这个傲慢的人迟早要失败的 , 他失败之后必然又来趋奉我了” 。
1947年5月 , 中央研究院开始遴选首届院士 , 胡适和傅斯年分别有一个推荐人文组候选院士的名单 。 温润谦和、广结善缘的胡适不提名自己 , 而在美国治病的傅斯年一点不矫情 , 当仁不让 。 他致信胡适 , 列出人文组21位候选院士名单 , 其中史学6位 , 在著名的“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之后 , 第三人就是“傅” 。 由此可见两者性情、为人、处事的差异 。
傅斯年确实“霸” , 但瑕不掩瑜 , 很多时候“霸”是基于公义、公心、公事 。 虽然傅、顾关系早已恶化 , 疏于往来 , 但在傅斯年的推荐名单中 , 不计前嫌 , 只论学术 , 依然提名顾颉刚 , 而且在“史学”中排名第四 , 在他本人之后 。 反而是胡适的推荐名单中 , 未提名顾颉刚 。 结果没有悬念 , 胡、傅、顾这“三个老板” , 都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
客观而言 , 胡适、傅斯年在教育界、学术界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派系、圈子 , 未“入圈”的学者容易被边缘化 , 学术资源、学术进步的空间小很多 。 幸好他俩的人品、眼光相当过硬 , 重才、识才、举才 。 以中研院首届院士提名为例 , 胡适提名院士17人 , 有14人当选;傅斯年提名院士21人 , 有19人当选 。
【古籍|3位大佬是如何决裂的,叶胜舟:鲁迅、傅斯年、顾颉刚】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