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3位大佬是如何决裂的,叶胜舟:鲁迅、傅斯年、顾颉刚( 四 )


傅斯年不死心 , 趁10月10日与顾颉刚一起去陈建功家看滦州皮影戏时 , 劝顾回中研院史语所专任研究员 , 月薪四百元 。 顾依然拒绝 , 在当天日记中流露真实想法:“予既已脱离是非圈矣 , 何苦复投入耶!”
1931年 , 傅斯年又琢磨聘顾颉刚为北大教授 , 顾还是拒绝 , 并写信告诉胡适三个理由:一、听说孟真有意聘钱穆为北大教授 , 我问了钱 , 钱也愿意;二、我所能教的功课 , 钱都能教 , 而且钱的学问比我笃实;三、北大如请钱 , 比请我为好 , 因为我有流弊而他没有流弊 。
傅斯年、顾颉刚这两朵“奇葩”爱恨交织 , 性格都有刚烈倔强一面 , 矛盾螺旋式深化 。 相互知根知底 , 性格缺陷也了如指掌 , 所以互掐极其情绪化 , 典型的“针尖对麦芒” 。 有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般 , 为日常琐事抠气 , 也会故意为对方“挖坑” 。
古籍|3位大佬是如何决裂的,叶胜舟:鲁迅、傅斯年、顾颉刚
文章图片
傅斯年
顾颉刚铁了心不再和傅斯年在广州的史语所共事 , 摆脱傅的束缚和行政事务 , 只做中研院史语所特约研究员 , 一门心思留在美国人主办的燕京教会大学做学术、写专著 。 在教会大学教书、念书 , 不等于做亡国奴 , 更不等于卖国 , 这是常识 。 傅斯年怒了 , 写信给顾 , 故意找茬:“燕京有何可恋 , 岂先为亡国之准备乎?”顾在1931年6月12日的日记中反唇相讥:“我入燕京为功为罪 , 百年之后自有公评 , 不必辨也”;“中国学校聘外国教员亦多 , 岂此外国教员亦为作亡国之准备乎?”
六天之后 , 顾颉刚没憋住 , 还是要辨一辨 。 他在为燕京学生期末监考时 , 起草一封致傅的回函 , 开篇就抱怨“知我者莫如兄 , 不知我者亦莫如兄” , 还新账老账一起算 , 宣泄不满:“弟生平从未受过此等气 , 眼前为之发黑 。 兄对我既如此 , 论理正当绝交” , “此事兄或忘之 , 弟则深记” , “弟非奴颜婢膝之流 , 决不会成洋奴” 。
顾信中翻出的“老账” , 被气得“眼前发黑”、“论理绝交” , 就是一个接站的琐事 , 在旁人看来 , 并不严重 。 傅斯年从上海到北平 , 顾有感于他数月前曾长堤相送 , “往而不来 , 非礼也” , 自己到火车站迎接 。
没想到傅斯年把他的好心当成驴肝肺 , 当着他和赵元任的面 , 提议次日一起到车站接清华教务长杨振声 , 谋个清华学校的职位 。 其实是拐弯抹角讥讽顾钻营 , 来接站有其他目的 , 想谋清华教职 。 因为傅本人是史语所所长 , 不会向清华求兼职;赵元任已是清华教授 , 无需向清华求职 。 顾当然听出傅的弦外之音 , 现场隐忍不发飙 , 却一直憋在心中 , 憋到6月18日 , 终于憋不住 , 累积怨气一并爆发 。
6月18日这封监考时写的长信没有发出 , 相当于写了篇日记 。 原来是顾颉刚的原配殷履安“劝勿寄 , 免多口舌 , (予)听之” 。 傅斯年却没完 , 6月24日向顾坦白交代 , 他6月12日写信 , 是想挑逗刺激顾回信 。 竟然没收到回信 , 出乎意料之外 , 不像顾“斗士”一贯的态度 。 顾在日记中承认 , 傅斯年“此诚知我 , 非履安之阻 , 固早如其所料矣” 。
1941年 , 傅斯年因严重高血压症 , 在重庆中央医院住院 , 自己、友人都对病情不乐观 , 更不能动怒 。 顾颉刚前来探病慰问 , 这两个极其自负、极其倔强、极其急躁的“老板” , 竟然在病房中 , 因争夺学者、人才而吵架 , 闹个不欢而散 , 关系更僵 。
顾说气话 , “非破坏北大不可” 。 傅也光火 , 你既然以破坏北大为目的 , “今后不能不与之绝交” 。 6月18日 , 傅斯年还致函朱家骅 , 指责顾颉刚“近年负其名字之文 , 多出他人之手 , 编辑亦是人代为之” , “凡与颉刚共事 , 最后总是弄到焦头烂额” 。
中研院首届院士提名
1943年8月22日 , 顾颉刚最信任的学生和助手赵贞信致函老师 , 谈及当年中山大学同人评论顾颉刚、傅斯年:“论居心之忠厚当推吾师 , 若任人之适当则吾师不如傅先生 , 以吾师每行煦煦之仁而傅先生则断制严厉而赏罚分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