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要参|净利率不足2%,中国彩电大王不行了,市值不及对手3%
文章图片
想当年 , 国内每销售三台彩电 , 就有一台是长虹;而今其逐步跌出前三强甚至沦为二流阵营 , 净利率最高不到2% , 市值也从580亿蒸发到135亿左右 , 不足对手美的集团的3% 。
文|黄晓军
来源|新商业要参[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Pixabay
如果不是微博热搜 , 估计很少人会想起长虹 。
近日 , 长虹厨房电器京东旗舰店发布了一则公告 , 声称自己被“恶意欺骗” , 原价37.9元的电热水壶 , 不知为何被消费者用7.9元拍了20多万单 。 由于损失太大 , 该店宣称或将倒闭 。
很快 , #长虹经销商被薅羊毛频临倒闭#的话题就成了微博热搜 。
文章图片
尽管这被质疑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营销 , 甚至微博热搜都是花了约10万元买的 , 但人们总算再一次在舆论中心看到了长虹的存在 。
想当年 , 国内每销售三台彩电 , 就有一台是长虹 。 作为四川百强企业第一 , 长虹连续20年保持国内彩电销量第一 。
但从2010年开始 , 长虹逐步跌出前三强甚至沦为二流阵营 。 10年来 , 其净利率最高不足2% , 市值也从580亿蒸发到135亿左右 , 不足对手美的集团的3% 。
一代彩电大王欲振乏力 。
01
两次价格战
打出一个彩电大王
长虹本是一家创建于1958年的军工企业 。 1965年 , 军工转民品生产的战略需求下 , 国营长虹机器厂才得名 。
1972年 , 长虹机器厂率先在军工系统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视机 , 注册商标“长虹” , 长虹品牌由此创立 。
1980年 , 在黑白电视机刚进入寻常百姓家时 , 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 但由于产能受限 , 彩电供给严重不足 。
市面上 , 彩电抢购倒卖的情况逐步明显 。 到1988年 , 普通消费者就算是花2倍的价钱也买不到彩电 。 处在中间的黄牛党 , 既没能让厂家挣到钱 , 也没能让消费者省到钱 。
次年 , 国内企业开始引进先进生产线加速生产 。 但由于日本电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出现 , 这导致国产品牌迎来大面积产品积压 。
数据显示 , 1989年上半年长虹仓库积压了20万台彩电 。
这时 , 长虹开启了价格战 , 每台彩电降价350元 。 要知道 , 当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97元 。 所以 , 长虹这次降价 , 成为了国内家电业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降价 。
降价的效果是明显的 。 很快 , 长虹积压的彩电销售一空 。 到1990年 , 长虹首次成为彩电销售冠军 。
文章图片
1994年3月 , 长虹挂牌上市 , 成为沪市第一蓝筹股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当时中国电视市场都在洋品牌手里 。 松下、索尼、东芝等日资品牌和飞利浦等欧洲品牌入华之后 , 产品迅速得到了市场认可 。
广州日报大洋网报道 , 洋品牌当时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80% , 几乎垄断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市场 。
在国家限制进口的政策下 , 一批外国彩电生产商在中国掀起一股合资热潮 , TCL、康佳等合资品牌皆出于此 。
国产电视发展的里程碑 , 应该是1996年 。 当年 , 再次由长虹领头大降价 , 每台让利150-850元 , 比洋品牌低18% 。
之后 , 其他品牌纷纷跟着降价 , 用价格挤压洋品牌 。
这场价格战一直持续到千禧年 。 时任彩电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司长的张琪就曾表示 , 1996年的彩电价格战带来的国有资产损失是147亿元 , 1997年仅熊猫一家就报损7亿多元 。 到1999年 , 长虹、康佳两家上市公司的彩电毛利率分别只有22%和19% 。
- 企业|商业地产危中有机 房企期盼REITs尽快落地
- 商业经济观察|惨遭国产巨头市场挤压,迫不得已退出中国!,海外三巨头水土不服
- 经济|原创欧洲疫情复燃,经济再临触底危机!多国负利率箭在弦上
- 药品|华东医药与美国药企签署卵巢癌药品独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协议
- 文娱商业观察《热血满满的弟弟们》燃爆收官,腾讯微视内容生态跃进
- 商业化|华东医药与美国药企签署卵巢癌药品独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协议
- 城市|全国房贷利率终止“九连降”,拐点已现?
- 第一财经|全国房贷利率终止“九连降”,拐点已现?
- 中国新闻网|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武汉开幕 10国专家共议产业发展
- 明略媒介力学论坛:妈妈网宋喵解构妈妈人群决策链路和触媒生态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