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从“烤鸭第一股”到“守现金流底线”全聚德做错了什么( 三 )
但对于全聚德在发展初期的高速扩张 , 有业内人士也表达了一定的担忧 。 此外 , 快速扩张导致的产品品质和企业规模难以两全 , 或也成为其餐食服务逐渐与“老字号”名气不对等的主要原因 。
黄记煌品牌创始人黄耕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便表示 , 从“基因”上来看 , 老字号的匠心餐饮企业是不太适合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 。 像全聚德这类老字号品牌 , 最重要的是传统匠人的手艺传承 , 但在其扩张阶段 , 一代一代厨师的传递是很难做好的 , 那么产品能否持续好吃就很难说 。
转型挣扎:高端还是大众 漫长试错直到错过
2011年初 , 姜俊贤正式卸任全聚德董事长 , 来自公司控股股东首旅集团的总经理助理王志强接棒上任 。 相比姜俊贤 , 王志强同样是一名熟稔资本运作的干将 , 并曾亲自参与过海南南山、宁夏沙湖、西单燕莎、中旅信托等多个大型收购重组项目 。
王志强见证了全聚德业绩的突破新高 , 却也在上任不久后遇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挑战 。 由于限制“三公消费”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 , 2013年后 , 国内高端餐饮受到较大冲击 。 同年 , 全聚德的营收、净利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 。 自此 , 这家百年老字号的试错期缓慢展开 , 公司业绩长期徘徊不前 。
高端餐饮红利的消失 , 为全聚德带来的第一个考验便是品牌定位的迷茫 。 据《证券日报》2014年初的报道 , 在全聚德的年度股东大会上 , 王志强多次强调全聚德要坚持菜价中等偏上水平的高端定位 , 并向宴请转型 。 按照王志强的观点 , 做大众餐会牺牲利润 , 无法向股东交代 。
但一年过后 , 全聚德的业绩并无好转迹象 , 公司也改口称 , 面对国内餐饮业向大众消费转型和提升 , 公司进行了商业模式调整 , 发力门店资产小型化、轻型化 。 而经历几年的探索 , 大众化转型已成为全聚德当前最主要的变革方向 。
另一方面 , 尽管扩张策略仍在进行 , 但自2013年以来 , 全聚德位于北京市场以外的重要子公司和参股公司 , 不少出现了亏损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公司业绩下滑之初 , 王志强促成了全聚德和国际著名投资基金IDG资本的牵手 , 并引发业界对全聚德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希冀 。 但就最终结果来看 , 却是事与愿违 。
2014年 , IDG资本以2.5亿元的价格认购2534.4万股非公开发行股票 , 并成为全聚德的第二大股东 。 据当时资料 , 募集资金将投入到公司旗下仿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央厨房建设项目、上海武宁路店及华东区域总部建设项目和“京点食品”网点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 。
但由于产权确认和高端餐饮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 , 上述多个募资项目并未能顺利进行 。 2018年1月末 , IDG资本无奈公布了对全聚德的清仓减持计划 。 截至目前 , 其已多次减持全聚德 , 并于今年半年报时消失在全聚德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
对于全聚德和IDG资本的短暂结缘 , 餐饮行业投资人、餐饮O2O创始人罗华山分析道 , 外界资本只是全聚德发展的助力 , 毕竟不是发动机 。 企业的最终发展走向还是要看其掌舵人以及后面的大股东的决策 。 所以即便IDG有更多的经营想法 , 但它的主动性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
除了和IDG的牵手外 , 同样夭折的还有全聚德试水的自有外卖平台运营主体北京鸭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鸭哥科技) , 以及对中端大众餐饮品牌汤城小厨的收购 。
其中 , 鸭哥科技系全聚德与民营资本在2015年末合作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 , 曾力争成为中国美食外卖电商第一品牌 , 但在2017年4月停止营业 。 全聚德对此曾解释 , 鸭哥科技是与民营企业合作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 , 是对互联网与餐饮结合的实践探索 。 但经过一年多的运营 ,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 未能达到经营预期 。
对于汤城小厨品牌 , 全聚德在2017年首次公布收购意向后半年便宣布终止 。 全聚德时任董秘唐颖回应 , 国有企业去做收购 , 审计评估比较严格 , 在价格问题上也沟通了很长时间 , 确实有几个关键因素谈不拢 。
- 美国|俄专家大胆预测:疫情结束后,这3国将成为美国进攻的首要目标
- 中国军魂|印度疫情面临巨大难题,祸不单行!雾霾笼罩新德里
- 欧洲|多国再次封锁 疫情考问欧洲经济
- 央视|疫情之下46%的美国家庭面临财务问题
- 湘湘带你看社会|多国恢复宵禁,欧洲疫情反弹
- ZAKER生活|股市震荡走势料将继续下去,新冠疫情加深
- 央视新闻|美国专家:接下来6至12周美或将迎来疫情最黑暗时期
- 新华社|日媒:日本社会正适应“与疫情共存” 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常
- 央视|美国医学专家:接下来的6至12周或将迎来新冠疫情最黑暗的时期
- 美国|疫情之下46%的美国家庭面临财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