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从“烤鸭第一股”到“守现金流底线”全聚德做错了什么( 二 )


自降身价、取消“小费”后 , 全聚德能否重新吸引消费者的光临?短期内 , 似乎难以看到肯定的答案 。 至少 , 从全国多家全聚德门店的员工视角 , 复苏的迹象还远不够明显 。
根据李帅对所在餐厅经营的描述 , 每年暑假本该是旺季 , 但其所在的前门店却整体大不如前 。 北京市场之外 , 全聚德在山东一家加盟店的烤鸭师则表示 , “去年8月份 , 差不多每天能做四五十只鸭 , 而今年受疫情影响 , 比去年少卖了一半多 。 ”
员工的体会或也直观反映在公司的经营数字上 。 根据全聚德的业绩预期 , 其在半年报中称疫情的影响还将持续 , 前三季度净利或将同比下滑499.21%~442.18% , 亏损将扩大到1.8亿~2.1亿元 。
全聚德北京双井店的员工介绍 , 受疫情影响 , 公司餐厅直到今年5月才恢复堂食 。 “休业”期间 , 员工只能拿到微薄的基础工资 , 大家都有养家糊口的压力 , 没有收入 , 不少人都撤了 。
眼下 , 全聚德前门店终于再次人声鼎沸 , 但餐厅受欢迎程度的下降依旧是不争的事实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在全聚德前门店几百米外的一家四季民福烤鸭店中 , 同一时间段的等待食客是全聚德前门店的几倍有余 。 此外 , 例如大董、利群烤鸭店等品牌也都跃跃欲试 , 并成为不少年轻食客的消费首选 。
在采访人员随机采访的几组全聚德食客中 , 多数都是奔着其百年老字号的招牌慕名消费 , 最终对用餐体验评价却是参差不齐 。 而李帅等员工或也心知肚明——依靠游客们的打卡式消费 , 显然不能长期维持住餐厅的好生意 。
高光不再:从国宴餐桌到资本市场 高速扩张后“吃老本”
相比李帅等年轻在职员工 , 老王则是一个将大半辈子都投入全聚德的“老资历” 。 从1978年入职全聚德 , 到2019年正式退休 , 其记忆中留存更多的还是全聚德当年的风光 。
“周总理最爱吃我们的鸭子 。 国外领导人来访 , 也是先爬长城 , 再来吃烤鸭 。 ”老王自信地回忆道 。 据公司记录 , 周恩来总理曾经用“全而无缺 , 聚而不散 , 仁德至上” , 诠释“全聚德”三字 。 此外 , 全聚德烤鸭亦多次登上国宴等高端外交场合 。
1993年 , 全聚德的北京前门、和平门与王府井三家大店展开架构合并 , 公司集团化征程正式开启 , 其也在此期间迎来了公司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位掌门人、中国烹饪协会第六届会长姜俊贤 。
在姜俊贤掌舵期间 , 全聚德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几次重大变化 , 包括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即当前的全聚德前身);增资扩股后改制为国有独资;并迎来首旅集团的股权收购和控股 。
提起姜俊贤对全聚德的领导 , 老王接连称赞:“他是个干实事的人 , 全聚德好多创新的东西都是他给做出来的 , 比如说标准化的食品厂、要求连锁化、成立配送中心等等 。 ”
正如老王所言 , 姜俊贤对全聚德更重要的改变或是将连锁思维和品牌意识融入企业 , 而这一策略的结果便是带领全聚德顽强冲进了资本市场 。
2003年起 , 经历一系列收购和直营扩张 , 全聚德旗下品牌阵营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 上市的条件也基本成熟 。 2007年11月20日 , 姜俊贤在深交所敲响开市钟 , 143岁全聚德一跃成为老字号餐饮第一股 。 上市当日 , 公司股价较发行价暴涨271.4% 。
按照招股说明书 , 全聚德在上市之初曾计划 , 力争三年内各类连锁企业超过100家 , 其中直营连锁店占1/3左右 。 而通过横向连锁化 , 纵向产业化 , 物流配送纵横连接 , 公司将形成覆盖全国市场的网络化运营盈利模式 , 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式餐饮集团 。
全聚德的野心不容小觑 , 而初登A股后 , 其也的确尝到了资本的甜头 , 并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黄金五年 。 2012年 , 公司营业收入19.44亿元 , 净利润达1.52亿元 , 创全聚德至今为止的业绩高点 。 同年 , 公司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等地拥有“全聚德”品牌直营店24家 , 旗下成员餐饮企业达94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