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读《脾胃论》(五)

今天看的内容涉及到治法,对脾胃虚弱的临床指导比较具体。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脾胃胜衰论
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人体的阳气就不足,年少者有碍生长发育,中青年易神疲气乏,老年朋友则骨质疏松。如果感受外寒,宜用辛甘的药味升阳发散,不能用苦寒之药,让寒邪下陷,导致肾水亏虚。
作者也说了,这“汗”法跟传统理解的汗法不一样,主要是升阳助阳的作用,用辛甘的药同用,益胃阳,推动气血津液在全身的运行。临床上的使用书中紧跟着有论述,便是全书的重点——李东垣的毕生临床经验。
 中年|再读《脾胃论》(五)
文章插图
李东垣常用五个方子在这里——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中年|再读《脾胃论》(五)
文章插图
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东垣荐之。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配方主要有黄芪、桂枝、白芍、生姜等,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脉弦而无力。
四物汤:是中医经典的补血养血方,由川芎、芍药、熟地组成。李东垣认为,治疗脾胃虚弱,辨证有血虚时加入一两味。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能补气,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
中年|再读《脾胃论》(五)】五苓散: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能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东垣去掉桂枝,其他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