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 廖宁:治好她的身体,也要治愈她的心理

致敬 | 廖宁:治好她的身体,也要治愈她的心理文章插图
但凡工作日 , 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 , 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肿瘤中心乳腺科行政主任廖宁都在科室里忙碌着 , 她穿着一袭白衣 , 穿梭在门诊、手术室和病房当中 。 1550例 , 这是廖宁过去一年操刀的乳腺癌手术病例总数 , 在业内实属惊人 。
廖宁是1946年省医建院以来第一位拿手术刀的普外科女医生 , 也曾是400多名外科医生中唯一的女性 。 20年前从法国深造回国后 , 她创立乳腺科 , 立志改变早年我国乳腺癌落后的治疗技术 , 坚守至今 。
在无影灯下执刀为患者祛除病痛 , 帮助患者重建美丽和自信 , 廖宁说 , 这是她作为一名女性乳腺癌医生的信念 。
致敬 | 廖宁:治好她的身体,也要治愈她的心理文章插图
远赴重洋 , 带回前沿医术出生于1970年的廖宁是“医三代” , 从外公那辈起 , 就和医院结下不解之缘 , 她的父亲是泌尿外科教授 , 叔叔是消化内科医生 , 都把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
一提起父亲 , 廖宁的眼眸里闪着光 , 那是启迪她投身医学的引路人 。 小时候 , 廖宁常常懵懂地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 , 尚不知医者何为 。 父亲值夜班做急诊手术 , 她会跟着妈妈去医院送饭 。 6岁那年 , 她扒着门缝第一次看到外科手术 , “无影灯下 , 父亲抢救患者的高大身影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立志从医的种子 。 ”
在那个朴实的年代 , 来自农村的患者会给父亲送来大米和番薯表示感谢 。 廖宁在父亲的工作中看到病人的痛苦 , 也能感受到他们康复后的喜悦 , 学医的理想愈发坚定 。 1988年 , 廖宁考上暨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 毕业后进入省医 , 继承父亲作为外科医生的衣钵 。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 增速领先全球 , 但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 , 国内没有一家医院开设乳腺外科 , 也没有一家医学院校开设乳腺外科专业 。 时任省医常务副院长的王智琼提出要培养一位女医生 , 廖宁身为外科唯一女性 , 是不二人选 。
1997年 , 时值中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签订医学生培养协定 , 在中国遴选医生去法国国家肿瘤中心学习当时欧洲最先进的乳腺外科技术 。 廖宁英语流利 , 大学期间修读法语作为第二外语 , 顺利通过在法国大使馆设置的法国国家考试 , 开启为期3年的乳腺外科专科培训 。
启程前 , 这位27岁女青年对浪漫的巴黎抱有期待 。 “后来被告知 , 外科医生只能去法国南部城市蒙彼利埃的研究基地 , 我还是有点小失落的 。 ”廖宁笑言 。
在海外接受专科培训的机会很难得 , 当时 , 法国国家肿瘤中心每年完成1000多台乳腺癌手术 , 欧洲许多患者慕名而来 。 在那里 , 廖宁师从法国肿瘤协会主席、欧洲共同体医学院联盟主席、乳腺外科手术范式开山鼻祖Henri Pujol教授 , 获得从诊断、手术到整形的专科培训 。
致敬 | 廖宁:治好她的身体,也要治愈她的心理文章插图
培训期间 , 她一年看2000张乳腺钼钯片 , 练就一双敏锐的鹰眼 , 小病灶诊断得到很好的训练 。 廖宁还跟着HenriPujol教授上手术台 , 观摩并参与最前沿的乳腺癌手术 。 她发现 , 原来外科手术可以很优雅 , 每一步都不会多余 。
在法国留学3年 , 廖宁没有留恋欧洲的优越生活 , 学成毅然归国 , 全身心投入中国乳腺癌研究 。 2003年 , 省医开设肿瘤中心 , 时任省医副院长兼肿瘤中心主任吴一龙教授作出前瞻性战略部署 , 开设乳腺专科 。 在他的指导下 , 廖宁调任乳腺专科主任 。 回忆科室初建的情景 , 廖宁笑称被吓一跳 , “当时医院全年只有70多个乳腺癌患者 , 院长给我划了40个床位 , 空空荡荡 , 我和护士长面面相觑 , 不知道去哪里收病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