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经“最大的小医院”,今年科技成果转化12项,合同金额超3.7亿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5年前刚上任时 , 很多朋友跟他说 , 你们地处金山太偏僻 , 地图上都难以找到 。 “我们当时是上海‘最大的小医院’ , 占地虽然有500亩之大 , 但只有99名医生 。 ”
5年后的今天 ,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手”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 聚焦疫苗研发、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等领域 , 意在形成前沿医学原创项目的创新、转化、临床以及审评审批的产业闭环 。
上海曾经“最大的小医院”,今年科技成果转化12项,合同金额超3.7亿元文章插图
签约现场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以来是个“标杆” , 市公卫中心与之合作的底气来自哪里?“去年是我们科研成果转化的‘小年’ , 合同总金额一个亿 , 是全市所有医院总和的三倍以上 。 今年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项 , 合同总金额超过3.7亿元 。 ”朱同玉在签约仪式上的一番话 , 道出了背后玄机 。
这家“小医院”是怎么趟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
【人均科研经费在全国公立医院中排第一】
现有的新冠病毒检测主要采用鼻/咽拭子 , 采样过程中医务人员存在感染风险 , 检测耗时长 , 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 市公卫中心于文强教授团队与上海奕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 , 以漱口水或唾液为检测对象 , 通过自制质控线的核酸免提取液 , 在5分钟内完成核酸释放 。 该试剂盒不依赖大型仪器 , 使用胶体金检测产物 , 结果可肉眼读取 。 研发团队目前正在大样本中进行验证 , 并筹备试剂盒的注册申报工作 。
这一工作正是市公卫中心的重点科研攻关方向之一 。 作为志在建设“抵御百年一遇传染病大流行的公共卫生堡垒” , 市公卫中心秉承“平战结合”建设原则 , 一直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应急公共卫生应对和战略储备研究中心”和“医学大数据战略储备中心” 。 因此 , 预防和治疗型疫苗、新型生物治疗类药物、新型防疫产品、人工智能医疗技术产品和新型诊断试剂成为了其五大重点攻关方向 。
“我依然记得 , 市公卫中心搬迁到金山后2004年拿到的第一笔科研经费只有10万元 , 而到了2018年 , 科研经费的投入超过了3亿元 , 在全国公立医院中科研经费总量居第六 , 人均科研经费排第一 。 ”市公卫中心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徐建青说 , 市公卫中心如今拥有280多名医生和860张床位 , 这个体量并不算大 , 但“人均科研经费排第一”的背后 , 是对前沿医学原创项目的孜孜以求 。
截至目前 , 市公卫中心在SCI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425篇 。 2009年 , 分离鉴定出H1N1流感病毒;2013年 , 分离鉴定发现世界首例H7N9禽流感;2018年报道了1445个新的病毒序列;2019年报道了214个新的病毒和22个细菌新种……
科研走上正轨 , 转化逐渐被排上了议事日程 。
【成果转化专职人员超过200人】
市公卫中心现有职工1400多人 , 其中从事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超过200人 。 “我们不单要从‘纸’到‘钱’ , 更重要的是把论文变成生产力 , 变成产品 。 ”朱同玉介绍 ,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闭环”:从研发团队到天使轮基金 , 从律师、知识产权团队到转化团队 。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一期临床试验基地 , 可为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项目提供临床试验技术支持 , 五年来共承接一期临床试验项目265项 , 合同金额达6.5亿元 。
这里还有上海为数不多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7年来 , 平均每年开放250天以上 , 是国内高效运行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之一 。 眼下 , 灵长类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
【上海曾经“最大的小医院”,今年科技成果转化12项,合同金额超3.7亿元】“我们希望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屏障打破 , 让实验室的技术第一时间转化成产品 。 ”徐建青说 。 2019年12月 , 市公卫中心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 , 是上海医院系统第一家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单位 。 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生物治疗临床研究中心 , “以生物治疗为临床研究方向 , 在国内可能独此一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