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军,救治病情最重的患者

段军,救治病情最重的患者文章插图
专家小传:段军 , 41岁 ,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CAICA)发起人/秘书长;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工作委员会常委;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BLS/ACLS主任导师及ACLS-EP导师 。 参编著作10余部 , 任《中国医师杂志》《实用休克杂志》等编委 。
庚子鼠年大年初二 , 段军瞒着家人 , 作为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和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负责人 , 带领20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 , 去救治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 。
初到武汉 , 医疗队遇到了很多困难 。 为了应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局面、规范诊疗制度流程 , 段军医生带领队员们做了三大方面“优化”:一是改造病房 。 利用现有条件 , 比如排风扇、塑封枪 , 自己改造病房 , 在24小时之内就将普通病房改造成能够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隔离病房 , 三区两通道的布局 , 基本满足了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要求 。 因为病人病情较重 , 出现设备、耗材短缺的情况,医疗队连夜从北京大后方运来了两车24件重型“武器” , 包括呼吸机、监护仪、ECMO等 , 对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发挥了关键作用 。 二是优化人员 。 来到武汉的各地医务人员 , 什么科室都有 。 医疗队把所有医生分为三个梯队 , 第一梯队由重症医生和呼吸危重症医生来管理危重症病人;普通重症病人 , 由内科、外科、急诊科和中医科室的大夫管理;临床上其他工作及后勤保障 , 由检验、放射等后勤科室 , 以及行政科室来管理 。 三是规范流程 , 制定上岗培训制、主诊医师负责制、疑难病例讨论制、出院随访制等 , 减少医疗风险 , 保障患者安全 。
“我们防护工作做得很好 , 不了解的人看我们会觉得很恐怖 。 ”段军和医务人员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前 , 穿一套防护设备需要10多分钟 , 第一层是刷手服 , 第二层是一次性防护服 , 最后一层是隔离衣 。 除此之外 , 还有医用口罩、面罩和护目镜 , 同时还要戴两层手套和两副鞋套 。 队员们围成一个圈 , 隔着口罩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随后 , 段军带着一批值班医生和护士“全副武装”地从专用通道入口经过5道门消毒,来到隔离病房 , 开始一天的紧张工作 。 除积极开展治疗外 , 还需要不时鼓励患者 , “调整好心态 , 保持内心宁静 , 有助于抵御疾病 , 才能保证零感染 。 ”
开展日常临床工作后 , 段军主动要求承担病情最重的患者救治工作 。 他最早带头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术、ECMO置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具有高危风险的临床操作 , 并将这些高风险操作进行流程优化 , 减少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性 。 因为段军的专业与耐心 , 他与很多患者和家属成为了好朋友 , 包括后来救治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黑脸医生”易凡 。
2003年非典暴发的时候 , 段军在湖南读研究生 , 当时他就接触过非典疑似患者 。 他说 , 自己很喜欢重症医学 , 医者仁心 , 救死扶伤 。 现在 , 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 , 他关闭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 只说留在北京值班 , 每天睡前都会跟家人报平安 。
时间追溯到1月初 , 疫情暴发后 , 段军立即动员外科重症监护科医护人员做好抗疫战备 , 并作为医院新冠防控专家组成员 , 在临床一线从事院内疑似患者会诊工作 。 当新冠肺炎发展日渐迅猛之时 , 他在第一时间向院主管领导请愿 , 递交请战书 。
4月7日 , 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 , 段军随医疗队一起返程 , 全体队员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 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 段军隔离结束后 , 又马上投入到北京的防疫工作中 。
【段军,救治病情最重的患者】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 病房就是战场 , 医生的职责就是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 段军说:“国家利益为先 , 这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 。 医生冲锋在前 , 责无旁贷!” ▲(朱文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