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菜入沪,贵州特色农产品不再“水土不服”( 二 )

曾几何时 , 贵州农产品因种植规模、标准化水平、品牌化意识、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足 , 难以适应上海市场精细化要求 , 再加上持续供应能力相对较弱 , " 黔菜入沪 " 一度 " 水土不服 " 。 不要说 " 网红 " 产品 , " 养在深山无人知 " 的土特产就算运来上海 , 也未必能入上海消费者们的眼 。

近年来 , 贵州以农业为抓手 , 优选了蔬菜、茶叶、中药材等 12 个特色产业 , 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全力开展产业扶贫 。 而为精准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畅通产销对接机制 , 贵州的农产品生产一律按照京津冀、长三角等市场需求标准 , 全面补齐发展短板 。 并借助沪遵扶贫协作良机 , 扩大扶贫协作产销试点 , 开设贵州绿色农产品上海分销中心 , 并与与上海商务扶贫联盟、食行生鲜等重点流通企业形成稳定产销合作关系 , 不断拓宽上海市场渠道 。 2018 年 , 贵州累计向上海市场销售农产品 8.31 亿元 。

目前 , 贵州在上海已设立了 5 个贵州绿色农产品分销窗口 , 在上海各类公共机构开设 10 个扶贫专柜 , 累计销售近千吨贵州农产品 。 除遵义外 , 毕节、铜仁等其他市州生产基地与上海多家企业签订了采购订单 。 遵义铁路物流集团公司不但开拓了上海商超的渠道 , 还与上海的不少机关单位开展了团购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