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药品降价保质、患者负担减轻 药品集采带来哪些实惠?( 二 )

  数据显示 , 中选药品在临床受到欢迎 , 约定用量完成度较高 。 “4+7”试点一年期满后 , 25个中选药品平均完成约定采购量的2.4倍 , 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种药品采购量的78% 。

  上海是“4+7”试点城市之一 , 也是最早做带量采购的地区 。 李玲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 , 同时也是上海市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上海执行国家带量采购配套政策做得很好 , 比如留有“出气孔” , 可选择中选药 , 也可选择非中选药 。 医院宣传做得很到位 , 执行到位 , 即使是原研药换成仿制药 , 患者接受度也比较高 。 上海还对每批次药品用近红外光谱检测 , 确保质量过硬 。 实施以来 , 临床不良反应报告仅几份 , 认可度较高 。

  不再“唯低价是取”

  高质量要求的入围门槛意味着即使中选药品价格低 , 质量也有保证

  每片0.15元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片0.034元的对乙酰氨基酚片、每片0.014元的卡托普利片、每片0.015元的盐酸二甲双胍片……一些中选药品价格低至1毛钱、1分钱 , 质量是否可靠?这种集采是不是回到“唯低价是取”的老路?

  上海市医保局价采处处长龚波说 , “4+7”试点中 ,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不多 , 加上采购试点范围不大 , 为体现带量规模效应 , 因此只有报价最低的药品获得中选资格 。 但从全国扩围集采开始 , 品种品规增加 , 采购量扩大到全国 , 根据市场竞争格局确定最大可中选企业数量 , 在第三批集采中 , 一个品种的最大可中选企业扩大到8家 。 参与集采的药品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 , 质量水平高 , 这种情况下的中标不同于以往不区分质量层次的“唯低价是取” 。 高质量要求的入围门槛也意味着即使中选药品价格低 , 质量也有保证 。

  采访人员采访了一些原来用原研药后来换中选仿制药的患者 。 在上海市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 , 服用拜唐苹10多年的林大爷正在开药 。 上个月 , 林大爷换了集采中选药品 。 “一开始害怕效果不好 , 先开了一盒 , 一试还不错 , 就选了 。 ”林大爷说 。

  五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雷介绍 , 目前医院用的国家集采药品有26种 , 苯磺酸氨氯地平、阿卡波糖分别作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常用药 , 虽然不再是原研药 , 但每天都能开出200多盒 。 “这些药品用量大 , 降幅也大 , 换药之后效果不错 , 受到患者的欢迎 。 ”今年4月20日是第二批集采药品落地第一天 , 不少患者当天专门到医院买药 。

  对于一些药品降到“超低价” , 专家分析 , 一些小企业在用“超低价”博取中选几率 , 是因为不中就死 , 中了还能活下来 , 但如果后续没有新品种跟进 , 仍很难存活 。 相较之下 , 大企业越来越理性 , 它们成本控制得好 , 质量有保证 , 产品线也稳定 , 随着市场业态的优化 , 它们会从中胜出 , 赢得市场 。

  有人提出 , 如此低的价格 , 企业利润空间太小 , 会影响创新 。 多家企业表示 , 仿制药不涉及研发成本 , 所以相对来说成本非常低 。 在很多国家 , 仿制药都是薄利多销的 。 要不要降价换市场 , 企业有自身的战略考虑 。

  对企业来说 , 仿制药与创新药是两个体系 , 不可能靠卖仿制药去赚回研发创新药的钱 。 从国际经验来看 , 创新药的融资很少是靠仿制药利润来填补的 , 更多还是靠资本市场比如风投、股市等渠道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