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离开上海的“上海粗炒” 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三 )


“粗的炒面 , 出盘后每一根都不粘连在一起 , 有那种‘硬挢挢’(硬而韧)的吃口 。 这大概就是上海炒面不用细面的原因 。 ”
吃炒面 , 芮新林喜欢撒点鲜辣粉 , 去腻 , 增味 。
“鲜辣粉是一种上海独有、非常奇怪的调料 。 ”他说 , “鲜是鲜 , 但不像味精 , 放过头会恶鲜;辣是辣 , 但只是微辣 , 再怎么放都不会辣口 。 ”
他还记得 , 当时炒面大多用猪油 , 有股独特的香味 。
只是现在人们追求健康饮食 , 不但用猪油炒面的店家少了 , 连炒面本身在市面上也不常见了 。 难怪有不少人认为,“上海粗炒在上海没有” 。
依旧坚持卖炒面的店家 , 芮新林推荐了三家:云南南路的五芳斋总店 , 虹口的又一村和川沙的新川饮食店 。
其中 , 开在居民楼底下的又一村 , 是一家始于1953年的老字号 。
“这家店很好地保存了早年上海饮食店的规模和格局 , 店里的小吃几乎涵盖上海小吃的半壁江山 。 ”芮新林说 。
店里的炒面采用公司自己轧的粗面条 , 配料是肉丝和鸡毛菜 。
“关键是要火大 , 盐、味精、糖、酱油、胡椒粉这些佐料要摆得准 。 ”又一村经理高乐说 。
“炒到后头 , 面有点金黄色 , 香味就出来了 。 ”
今年60岁的高乐 , 18岁就顶替母亲来店里工作了 , 看着炒面渐渐式微 , 如今人气远远不敌冷面 。
“七八月份阿拉冷面生意好得疯脱 , 一天要卖掉几百斤 。 炒面大概一天卖两百多碗吧(一碗2两左右) 。 ”她给出了数字对比 。
“人家饭店不肯炒 , 因为老烦的 , 一趟最多两三份一道炒 。 炒好锅子有得汏了 。 ”
“但是炒面是一道老传统的小吃 。 炒面、菜汤面 , 老上海人都晓得 , 家喻户晓的 。 阿拉是老店 , 总归要保持下去 。 ”她说 。
一道出生在上海的炒面 , 在外不断迎合当地人的口味 , 成为了“上海菜的代表” 。 然而上海人自己 , 却可能很久没吃过了 。
“墙内开花墙外香” , 饮食和人的化学反应真是奇妙 。
也许 , 下次有香港或者海外的朋友来上海 , 可以带他们去吃一份正版“上海粗炒” 。
参考资料:
■马仁武 , 《重油炒面》 , 解放日报 , 1979年11月10日 。
■芮新林 , 《小吃大味》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2015年7月第一版 。
■秋叶飞起(芮新林) , 《上海炒面》 , 新闻晚报 , 2011年10月20日
■张本厚 , 《上海人不吃“上海粗炒”》 , 香港都市日报 , 2011年10月30日 。
【周到|离开上海的“上海粗炒” 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赵基开 , 《怀念当年新闸路“铁三角点心店”》 , 微信公众号“上海老底子” , 2020年5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