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离开上海的“上海粗炒” 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原题为_周到|离开上海的“上海粗炒” 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周到|离开上海的“上海粗炒” 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在香港地区和海外的中餐馆里 , 有一道菜被视为“上海菜的代表” 。

但上海人自己可能很久没吃了 。
它的名字叫“上海粗炒” 。
在香港 , 知名度最高的上海菜却是一道“上海粗炒”
“香港有一种炒面叫‘上海粗炒’ , 在上海到底存在吗?”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广东媒体人林迎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 。
在她的印象里 , 提到上海菜 ,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红烧肉或者小笼包 。 然而在香港 , 知名度最高的上海菜却是一道“上海粗炒” 。
“香港人取菜名习惯省略一些字 。 ”她说 , “上海粗炒 , 指的是上海炒粗面 。 那是一种酱油色的炒面 , 选用的面条很粗 。 ”
“上海菜小馆子里都有这道菜 。 另外 , 一些老式茶餐厅里也会有 , 在菜单上和干炒牛河等粤式炒粉面类并列 。 ”
祖籍广东、出生在上海又在香港生活过的唐善祥、唐大维父子证实了林迎的观察 。
“香港人跑进烧上海菜的小饭店 , 点的第一只菜就是上海粗炒 。 这是必点的 。 ”唐大维说 。
原来在2000年以前 , 香港的上海菜饭店呈两极分化的态势 。
“要么是传统老牌子的好饭店 , 比方讲雪园、老饭店 , 伊拉有老多精致的上海小菜 , 但是当时人均就至少200-400块一个人了 。 ”
“还有就是‘社会饭店’ 。 在香港 , 从江浙沪过来的人都自称是‘上海人’ 。 伊拉开的上海菜小饭店遍布港九各区 , 上海粗炒是伊拉的名菜 。 这类小饭店 , 人均50块就可以吃得老好了 。 ”
对于大多数香港人来说 , 第一次吃上海菜多半是在这样的小馆子里 。 看到旁边的桌子上都有一碟炒面 , “上海粗炒”成了他们的上海菜“启蒙” 。
唐善祥说 , 除此之外 , 香港人点单率比较高的“经典上海菜”还包括赛螃蟹、糟溜鱼片、绿豆芽炒鳝丝、火腿津白等等 。
“侬去看好了 , 基本上每个香港人都会点这几只菜 , 再来只酸辣汤 。 ”
了解了“香港人眼中的上海菜” , 这样的上海菜饭店里有时穿插了“京味” , 也就不足为奇了 。
“卖粗炒的饭店也蛮欢喜做拔丝的 , 比方讲拔丝苹果 。 ”唐善祥说 。
“有辰光档次高一点的这种饭店 , 还会带只烤鸭 。 侬不要看 , 做得倒蛮好吃的 。 ”
香港回归以后 , 随着与内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 小南国、苏浙汇等连锁品牌入驻 , 使得香港人对上海菜有了更多的了解 。
“伊拉慢慢叫(渐渐地)也晓得蟹粉啊 , 炒虾仁啊 , 红烧肉了 。 ”唐大维说 , “不过香港人现在想到上海菜 , 还是会想到上海粗炒 。 ”
这不 , 香港美食家蔡澜有次来上海的南伶酒家吃饭 。 食毕在微博上发了个九宫格 , 上海粗炒妥妥地稳坐C位 。
其实不仅是香港 , 上海粗炒在海外也俨然成了一道上海名菜 。
在某百科上 , 上海粗炒(Shanghai fried noodles)竟然拥有自己的中英文词条 。
在搜索引擎上键入英文和法文的关键词“上海”、“面条”(noodles/nouilles) , 跳出来的搜索结果中 , 酱油色的粗炒面声势盖过了葱油拌面、阳春面 , 变成了“上海面条”的代名词 。
而在大众点评上 , 网友们在新西兰奥克兰、澳大利亚悉尼、加拿大多伦多 , 乃至格鲁吉亚 , 都吃到了“上海粗炒” 。
不就是阿拉上海的“重油炒面”吗
网络上广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上海粗炒是一款以上海地名(来命名)、却糅合港式饮食特色的香港炒面 。 这种炒面过去在上海几乎没有 , 但却流行于香港及海外的中餐馆中 , 常被视作上海菜的代表 。 ”
在许多人眼里 , 上海粗炒这道菜 , 就跟“海南没有海南鸡饭”、“扬州炒饭在扬州不叫这个名字”是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