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不说“假话”写不了作文,语文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二 )


“这和文化背景有关系 , 中国自古以来的经典文章 , 虽然也有暗含的逻辑 , 但更注重意境表达、讲究气势磅礴、道德高尚 , 学生从小接受的作文教育也更多强调语言是不是华丽 , 在逻辑训练方面特别欠缺 。 ”韩健分析说 。
学生作文的另一大问题是素材匮乏 。 国产名人中 , 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写得最多 , 被称为“套话三巨头” , 国际“四大金刚”则是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爱迪生 。
“学生不是没有素材 , 而是没有建立作文和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 。 ”原北京陈经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大绩看来 , 作文写不好的关键是欠缺联想的能力 。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 , 作文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育出了问题 。 ”王大绩说 。
语文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的作文题目已经给出了语文学习的三大法门 , 材料提到 , 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 。 然而 , 应试教育正在侵占课外阅读和生活体验的时间 。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发现 , 中学生阅读情况并不乐观 , 学生年级越高 , 读书的情况越差 , 到了高二 , 几乎不敢看与高考无关的“杂书” 。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中考和高考 , 既不注重培养读书兴趣 , 也不引导读书 , 又怎么可能提高语文素养?”温儒敏在2015年给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时发问 , “试想 , 读书少 , 或者不读书 , 只读教辅教材 , 如此功利 , 怎么可能学好语文?”
学生的阅读时间也在被电子产品所挤占 。 一位在作文培训机构工作的深圳语文老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很多小学生父母把孩子送到写作机构是为了“戒网瘾” , 以防沉迷于抖音或手机游戏 。 大城市孩子生活环境比较简单 , 学校和家两点一线 , 生活重心就是学习 , 与社会互动有限 , 很难产生共情能力 , 如果没有阅读和生活体验 , 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空谈 。
语文是什么?众说纷纭 , 各种说法的共识部分是“语文是一种母语学习” , 新课标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由基础向上提出了四个要求 , 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
所谓思辨性 , 就是表达自己的看法 , 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再高一点 , 鉴赏与创造 , 很难用分数评价 。 ”董玉亮无奈地表示 , 现实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是单一的 , 只有学习好、分数高的是好孩子 , 完全忽略考分之外的优点 , 同时 , 这种通过比较分数得来的自信又是不牢靠的 , 一旦新环境没有比分制度 , 很容易迷失 , 何谈自我表达?
不管中考还是高考 , 阅读和作文在语文考试中都占据着绝对分值 ,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 , 语文分数的提高并不完全与应试训练强度成正比 。 在王大绩看来 , 题目千变万化 , 本质上考察的无非是检索和加工两种思维能力 , 即从文本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信息 , 并通过联想或推断使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 这两种能力都需要通过阅读和生活感悟来提升 , 而不是光靠刷题、背套路 。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 很多老师自己未必有这个能力 , 中小学教师其实是一个相对闭塞的群体 。 ”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坦言 , 公立学校待遇不高 , 留校的大多是女老师 , 方便顾家 , 伴侣大多是军人、医生、律师等典型中产阶级 , 日常打交道的就是自己的学生、学生家长和同事 , 生活安逸 , 本身也没有拓展自己能力的主观迫切性 。
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中 , 老师是主角 , 课上讨论内容大概率不会超出老师的射程范围 , 个别离经叛道的观点只能作为“补充意见” 。 韩健举例说 , 学古典诗词时 , 年纪小的学生普遍更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 , 现有教育体制里 , 老师允许学生论证为什么不喜欢杜甫 , 但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杜甫的伟大 , 她也承认 , “这确实有可能压抑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