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新经济|鱼眼咖啡孙瑜:平价精品咖啡规模战


_原题为:鱼眼咖啡孙瑜:平价精品咖啡规模战
IT新经济|鱼眼咖啡孙瑜:平价精品咖啡规模战
本文插图
IT新经济|鱼眼咖啡孙瑜:平价精品咖啡规模战
本文插图
IT新经济|鱼眼咖啡孙瑜:平价精品咖啡规模战
本文插图
没错 , 当代年轻人的一天不是从起床开始的 , 是从喝下第一口美式开始的 , 咖啡是办公室的重要慰藉 , 也是良好的职场社交润滑剂;是精力不济时的兴奋剂 , 也是表达友好和善意的破冰小道具;而咖啡馆 , 更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白噪音场合来书写、交流 。
但 , 你能想象到你喝的手冲咖啡 , 可能是由机器人做出来的吗?
提到自动机出品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会对咖啡的品质打个问号 。 但事实上 , 定制的云端曲线能够使咖啡品牌在规模化的同时保证产品的标准化 , 可同时制作5杯手冲咖啡的门店效率 , 也足够诱人 。
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 No coffee no brain的反面 , 可能是No brain no coffee——没有判断、智商和惊人的执行力 , 很难做好小小一杯咖啡 。
作为中国最早的精品咖啡品牌之一 , 鱼眼咖啡率先做出了这个尝试 。
今天的《创业内幕》 , 让我们和鱼眼咖啡创始人孙瑜一起 , 回顾一下这家精品咖啡成立10年来 , 是如何在小而美与规模化之间寻找平衡的 。
IT新经济|鱼眼咖啡孙瑜:平价精品咖啡规模战
本文插图
孙瑜:
《创业内幕》的听众们好 , 我是鱼眼咖啡创始人孙瑜 。 鱼眼咖啡的起源是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西雅图读大学 , 大学边上开了一家小咖啡店 , 那个时候我就喜欢上咖啡了 。 2007年 , 我回到国内 , 第一个感受是那个时候国内除了星巴克就还是上岛咖啡 , 去咖啡店里还能吃个铁板烧 。 当时我就想 , 很想喝到一杯好喝的咖啡 。 2010年 , 我们就在三里屯做了一家 , 当时所有的咖啡豆都是从旧金山当天烘焙 , 空运到北京来 。
您刚才讲到2010年鱼眼刚创立 , 您是从旧金山往回背咖啡的 , 现在规模大了 , 您是如何从上游供应链开始保证咖啡豆的品质的呢?
孙瑜:
我们2012年在国内建了自己的咖啡豆烘焙工厂 , 当时我们进咖啡豆的那家公司直到今天也是旧金山的精品咖啡三巨头之一 , 那家公司叫Ritual , 跟Blue Bottle在旧金山基本是同一时间起来的 , 那时候美国人还比较单纯 , 之前咖啡豆从来没有卖出去过美国 。 当时2010年他们飞到北京来 , 跟我们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 帮我们设计菜单 , 从那个时候我们的菜单基本就跟美国的精品咖啡同时接轨了 。 后来我们在国内建了自己的咖啡豆烘焙工厂 , 用同样的烘焙设备 , 从他们那进生豆 , 他们也非常无私地传授了一些独家的烘焙曲线 。
Lily:
在知乎上搜星巴克 , 热门问题一搜一堆 。 比如“第一次点星巴克如何装得像个老手”、“怎样优雅地买一杯星巴克”……知乎上还有一个多达几十万点击量的帖 , 叫“如何在星巴克装X” , 似乎大家购买星巴克时更看重的都是一种心理满足 。 您怎么看这种“咖啡社交”现象?
孙瑜:
星巴克从90年代末进入国内到现在 , 已经完成了小30年的市场培育了 。 我个人认为 , 星巴克早就已经完成了社交属性向功能性属性的转变 。 以我们的观察 , 在Top30的城市 , 装X的功效基本上没有了 。所以未来以功能性为导向的、非社交属性的咖啡消费场景会越来越多 , 这是一个正常的趋势 。
Lily:
我今天早上刚点了你一杯桂花脏脏冰拿铁,这个咖啡特别香 , 有桂花的香味却不甜 , 特别符合我的口感 , 可是除了北京 , 别的地方喝不到 ,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