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云集的清华文学院:复建于1946,失落于1952( 五 )

  也是在1949年 , 羊涤生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 。

  哲学系1929年建系后发展迅速 , 到30年代已是名师云集 。 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等被称为“新实在论”学派 , 即清华学派 。 羊涤生说 ,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逻辑分析 , 都有家国情怀 。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和金岳霖先后担任哲学系主任 , 两人关系密切 。 解放初期 , 一批老知识分子尤其是冯友兰、潘光旦等民盟成员都被要求作检查 , 由年轻老师和学生审查提意见 , 冯友兰和潘光旦屡次不过 。 金岳霖闻之和冯友兰抱头痛哭 。

  金岳霖讲授形式逻辑 , 带学生念英文原著 , 选修的学生很少 。 每周六 , 他会换一身西装 , 将皮鞋擦得锃亮 , 直奔梁思成和林徽因家而去 。

  50年代初 , 受苏联极左思潮影响 , 形式逻辑受到批判 。 清华大学请马列专家艾思奇为全校学生讲政治大课 , 由金岳霖主持 。 艾思奇批判形式逻辑 , 金岳霖总结时说:“艾思奇讲得很好 , 好就好在他讲的都符合形式逻辑 。 ”羊涤生听说 , 之后艾思奇几天没睡好 , 后来金、艾二人成了朋友 。

  那时 , 有的老师讲西方哲学史 , 每讲一个哲学家 , 都要贴个标签 , 说明他代表哪个阶级 。

  王宪钧讲“二难推理”时提到逻辑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 。 一对师生签订合同 , 老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 , 学生先付一半学费 , 若第一次官司打赢 , 再付另一半学费 。 学生毕业后一直不打官司 , 老师得不到另一半学费 , 打算起诉学生 。 学生对老师讲 , 如果你胜了 , 按合同我不用付另外一半学费;如果你输了 , 按照判决我也不用另外一半付学费 。 因此无论官司输赢 , 你都拿不到另外一半学费 。

  80年代 , 在清华教形式逻辑选修课的羊涤生去北大找王宪钧 。 对于“半费之讼”困境 , 他有了破解之道:如果第一次打官司后学生不付学费 , 老师可以再次起诉他 。 因为学生既然赢得了诉讼 , 那就该支付另一半学费 。

  “现在看一所大学没有文科是不行的”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 , 资中筠正在做毕业论文 , 导师是钱锺书 。 她最初的题目是《中西小说之比较》 , 因框架太大 , 被钱锺书改为《从西洋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中国小说》 。 钱锺书没有为她开列参考文献 , 只建议她看自己在这方面的著述 。

  当时清华园内从军热潮高涨 , 学校大礼堂几乎一天一场大会 , 号召参军 。 资中筠深受感染 , 决定放弃一切报名参军 , 但未获批准 。

  清华95%以上学生报了名 , 但只有50人获准 。 国家规定 , 三四年级工学院和外文系学生不予抽调 , 为国家建设做储备 。 此外 , 在“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运动中 , 外文系师生是重点 。

  资中筠作为外文系毕业班“总干事” , 被同学们推举 , 代表全系向系主任吴达元请愿 , 要求取消毕业论文 ,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社会活动 , 结果被驳回 。 吴达元说:“清华是要做毕业论文的 , 你们不想做可以转到外国语学院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