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云集的清华文学院:复建于1946,失落于1952( 四 )

  一位法文口译教授被借调参加了高规格国际会议的法语翻译工作 , 回校后宣讲外文系应着重培养翻译尤其是口译人才 , 被外文系师生视为笑谈 , 也令其他教授所不屑 , 甚至遭到钱锺书的讥讽 。

  1949年9月 , 冯友兰辞去哲学系主任 , 雷海宗辞去历史系主任 , 分别由金岳霖和吴晗继任 。 9月26日 , 吴晗被任命为文学院院长 。 1950年1月 , 吴晗被选为北京市副市长 , 金岳霖继任文学院院长 。

了解到   清华文学院存续的24年里 , 冯友兰担任了18年院长 。

  资中筠与冯钟璞关系要好 , 常去冯家 。 在资中筠看来 , 文学院教授大多个性鲜明 , 各具锋芒 , 甚至文人相轻 , 常有矛盾 , 要做好这个院长绝非易事 。 她觉得 , 冯友兰学问能服众 , 是少有的真正能称为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 , 而且为人正派温和宽厚 , 兼容并包 , 有老派儒者风范 , 因此能让文学院中人和睦共处 。

  冯友兰数次在清华面临困境时被推到代理校长之位 , 维持局面 , 扭转形势 , 但从未被正式聘为校长 。 解放前夕 , 清华一度到了无法开出工资的窘境 , 也是他临危受命 。 资中筠说 , 冯友兰不仅行政才干突出 , 能带动学校的发展 , 同时也是一位具备完整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 她对《冯友兰论教育》中一个观点感触颇深:“政治是处理已然 , 教育要追求应然 。 ”

  1949年夏 , 过完暑假回校的资中筠强烈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 。 外文系的三十几名学生 , 有一大半参加了南下工作团 , 离开了学校 。 校园里到处在唱《解放区的天》 , 政治学习增多 , 团组织也频频开会 。

  经济学家王亚南受邀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大课 , 每个系派一名助教指导 , 学生分组讨论 , 这是资中筠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陈毅也到清华作报告 , 强调解放军进城后的统战工作 , 他说:“人家说我们右 , 我们就是右了怎么了?”

  1949年 , 17岁的韩家鳌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 为迎接开国大典 , 他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几乎被学革命歌曲、准备游行等各种活动填满 。

  赵淑华本是历史系学生 , 二年级时转到中文系 。 她回忆 , 当时教育资源已经开始向工农兵倾斜 。 她班上20名同学 , 约三分之一出身于工农家庭 。

  “旧学”的地位开始动摇 。 中文系新生鲜有好学古代文学的 。 为应对考试 , 韩家鳌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线装《诗经》 , 一旁做题的工科生投来异样的眼光 , 让他很不自在 。

  中文系里星光熠熠 。 中文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李广田教现代散文 , 余冠英教《诗经》 , 吕叔湘和朱德熙教语法修辞 , 闻一多的学生陈梦家教新诗 , 王瑶讲中国新文学史 , 季镇淮讲古籍导论 , 马汉麟讲音韵学 , 吴组缃讲现代小说史 , 郭良夫上习作课 。 还有一些兼课老师 , 如艾青讲授现代诗 , 何其芳讲授文艺学 。 在频繁举办的专题讲座上 , 韩家鳌听胡风讲过鲁迅 , 听郭沫若朗诵过自己的诗 。

  李广田是诗人、作家 , 讲课不限于理论 , 引人入胜 。 他的课总有七八十个本系和外系学生来听 , 这在大一文科中比较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