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云集的清华文学院:复建于1946,失落于1952

  1946-1952:“清华文学院”最后的辉光

  本刊采访人员/宋春丹

  发于2020.8.31总第962期《中国新闻周刊》

  1946年7月 , 西南联大停办 , 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复校 。 当时 , 工学院机械系一年级学生、清华政治系教授张奚若之子张文朴正因病休学在家 , 住在清华园新林院 。

  休学期间 , 他在校园内旁听过两次陈寅恪讲课 。 几近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坐在椅子上 , 直接大段背颂《二十四史》 , 一旁的助教王永兴将之写在黑板上 。

  陈寅恪的博闻强记 , 让张文朴叹为观止 。 那时他还不了解 , 陈寅恪曾是久负盛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

  一年后 , 病情初愈的张文朴转入清华文学院历史系 , 见证了清华文学院最后的辉煌 。

  “白云扶着的紫气”

  张文朴进入清华文学院时 , 清华国学研究院已成绝响 。

  王国维1927年自杀 , 梁启超1929年病逝 , 赵元任常年在外调查 , 四大导师只剩陈寅恪 。 1929年7月 , 清华停办国学研究院后 , 陈寅恪进入清华文学院历史系 , 主持国学研究院工作的吴宓则进入外文系 。

  清华文学院1928年成立 。 当年8月 , 清华时尚新闻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 , 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 。 其中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和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后改属法学院) , 由此开启了硕儒辈出的难以超越的时代 。

  抗战胜利后复校的头两年 , 西南联大三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依然举行联合招生考试 。

  1946年 , 英文考试题目为作文《解剖一只麻雀》 , 国文考试要求写一篇题为《学校与社会》的作文 , 并解释四个成语: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

  三万多名考生共录取一千名 , 但各校录取分数线不同 , 清华最高 。 文洁若被第一志愿清华外国文学系录取 。

  英若诚、闻立鹤与文洁若同班 。 她曾听闻立鹤讲 , 他父亲闻一多遇难时 , 他扑到父亲身上掩护 , 结果自己也中了一枪 , 大难不死 。

  1947年 , 资中筠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 , 因发挥失利 , 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 考入燕京大学数学系 。 但她决心坚定 , 大二时通过转学考试如愿入读清华外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