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没有对手和挑战是可怕的,乾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自我陶醉

如何评价乾隆皇帝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 , 他在位前四十年开创了盛世 , 但晚年时也将大清带向了衰亡 。 那么这个即位之初雄心壮志的有为之君 , 为何在事业达到顶峰之后 , 丧失了斗志并陷入了自我陶醉呢?
【历史故事】没有对手和挑战是可怕的,乾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自我陶醉
文章图片
一 , 盛世的开创和骄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二十三日 , 是清代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 。 这一天 , 远在新疆的副将富德传来捷报:回部叛乱首领霍集占尸体被查获 , 大和卓首领波罗泥被阵杀 。
回部叛乱“首逆”被歼 , 这标志着历时数十载、前后花去国库几亿两军饷、倾康、雍、乾三朝君臣之力的西北叛乱最后平定 。 捷报传来 , 朝野上下 , 一片欢腾 。 面对国家一统 , 年近50的乾隆百感交集 , 他马上到康熙帝的景陵拜谒 , 向祖宗汇报这一重大战果 , 并赋诗一首:
西域已班师 , 东陵展祀宜 。
辟疆二万里 , 奏绩五年期 。
默默深叨佑 , 凄凄更益悲 。
敢云或祖志 , 祖志注今斯 。
诗写得不怎么样 , 但可以看出乾隆为取得这样的成就感到自豪 。 一个多月后 , 小和卓首领霍集占的首级被送到京师 , 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在午门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 。 这一刻 , 作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 乾隆的内心是骄傲的 。
【历史故事】没有对手和挑战是可怕的,乾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自我陶醉
文章图片
新疆的平定标志着大清进入全盛时期 。 在此之前 , 乾隆帝也偶尔提及“全盛” , 但毕竟底气不足 。 自乾隆二十五年以后 , “全盛”这一概念谈论最多 。 乾隆说:“比年以来 , 西域大奏朕功 , 国家势当全盛” 。 同时期的世界各国 , 也把这一年视为中国的光荣年份 。
这一时期 , 中国的版图广大 , 气派恢弘 。 乾隆颇为得意:“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 , 悉为我大清臣仆 , 稽之经牒 , 实为未有之盛事 。 ”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于敏中也附和乾隆说“觐光扬烈 , 继祖宗未竟之宏观 , 轹古凌今 , 觏史册罕逢之盛世” 。 于敏中虽有奉承之意 , 却也基本符合事实 。
【历史故事】没有对手和挑战是可怕的,乾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自我陶醉】同一时期 , 大清的经济也取得辉煌的成就 , 国家财力大增 , 人口和耕种面积都远远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 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有1.4亿 , 已超过历史上的最高峰值 , 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 , 人口达到了2.97亿 , 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还多 。
【历史故事】没有对手和挑战是可怕的,乾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自我陶醉
文章图片
需要说明的是 , 封建时代大多会出现周期性的危机 , 这些社会危机的根源都是经济危机 。 但清代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晚年的一百多年时间内 , 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与此相比较的是 , 几乎历朝历代 , 无不在其建国的几十年后 , 即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这也是值得思考、耐人寻味的事 。
尽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但年已50岁的乾隆雄心不减 , 仍在思考推进或保持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局面 。 新疆平定的次年 , 乾隆便发出一道上谕:“迩日西陲大功底定 , 版图式廓远逾二万余里 , 海宇宴安 , 年谷顺成 , 内外诸臣 , 大法小廉 , 人民乐业 , 其为祥瑞 , 孰有大于此乎?”这表明 , 乾隆很想继续维持这样的局面 , 让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 。
二 , 全盛之后的浮华
然而 , “全盛”带来的毒副作用却是乾隆始料未及的 。 这个时候乾隆发现再也找不到可以开拓的领域 , 而自己又在一天天衰老 。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 , 对手众多 , 勇于迎接挑战是件快事 。 若是没有对手 , 没有挑战 , 最高权力就会失去很多诱人的刺激 。
【历史故事】没有对手和挑战是可怕的,乾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陷入了自我陶醉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步入晚年的乾隆正处于没对手、无挑战 , 甚至是没有失败的特殊时期 。 这一点对于康熙和雍正来说是不敢想象的 , 康熙帝亲临大漠而不得成 , 雍正帝两平回疆而以议和告终 。 到了乾隆这里 , 历史给他画了一个可赞可称的惊叹号和完美无瑕的句号 。
乾隆在御制《十全文》中说过:“守中国者 , 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 , 必致其故有而不能守 , 是亦不可不知 。 ”如此辉煌的功绩给了乾隆无比的自信 , 也不再担心千百年后历史对他的评价 。
陷入陶醉的乾隆逐渐一步步走向庸俗 , 他开始拿历代明君与自己相比 , 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 即乾隆的七十寿辰 , 他亲制《古稀说》 , 声称自秦汉以来 , 历代帝王年过七十者仅六人 。 其中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宋高宗等四人皆不值一提 , 余下元世祖和明太祖 , 虽然武功鼎盛 , 但”礼乐政刑 , 有为遑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