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离开”微软,小冰如何成长?|独家专访小冰CEO李笛( 二 )
在各家人工智能公司中 , 小冰算得上特立独行的存在 , 最明显的一点是当各大厂商都在用硬件补贴换取市场规模时 , 小冰至今仍坚持不做硬件 。
在李笛的设想里 , 小冰要实现的是跨平台交互 , 让用户在不同品牌的终端和不同企业的生态中都找到小冰 , 而不是用某个硬件把用户都拉过来 。 目前 , 小冰在QQ、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均有布局 , 也进入到了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智能硬件生态中 。
跨平台交互无疑是个诱人的图景 , 但第三方企业有各自的顾虑 , 互联网行业也越来越有把流量“圈”在自家生态的趋势 。 在如此竞争环境中 , 小冰之所以还能进入各家生态 , 李笛把结果归功于框架本身的独特性:
“框架本身能够给平台和它的用户带来的价值 , 这个价值独特的程度超过了他们对我们的忧虑 , 不然谁也不会开放给你 。 ”
除了上述的跨平台交互思路 , 李笛对于坚持不做硬件的做法还给了特别实在的回答:一方面 , 小冰团队“干不过来”;另一方面 , 他们没有商业化压力 , 而同行业者做软硬结合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收入 。
谈及商业化 , “克制”的标签几乎和小冰如影随形 , 因此商业化进展每次都是媒体提问的重点 。 在日前的发布会上 , 小冰团队商业负责人徐元春披露 , 经过了两年多的商业试水 , 小冰的商业化收入已超过一亿元 。
小冰的商业化试水开始于2018年 , 主要聚焦在金融、大众文化、媒体和出版等领域 。 次年 , 小冰的落地应用新增了零售、汽车、地产、纺织、IoT、养老等领域 , 当问及小冰在TO B方面的优势时 , 李笛总结为“完成度高和系统化”:
“同行业者往往在某些领域或者某些单点技术上有优势 , 但他们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系统 。 他们也有计算机语音 , 但是没有我们这么强大的NLP , 或者他有NLP , 但是没有我们这么产品化 , 系统性是我们现在的重点 。 ”
回过头看 , 小冰的克制和坚持与其商业化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 以小冰强调的EQ为例 , 曾经行业里并不认可小冰的思路 , 认为EQ会妨碍IQ的效率 , 但如今小冰思路的价值正在商业化应用中得到显现 , Facebook、谷歌等同行在人工智能上的发力也有向小冰靠拢的趋势 。
发布会上 , 李笛曾用“在吗?在”的场景阐释虚拟人类和真实人类的区别——用户在任何时候问“在吗” , 人工智能助理都能即时回应 , 即虚拟人类没有真人的生理局限 , 可以做到随叫随应 。
对于未来 , 李笛表示 , 世界上将出现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 , 用户车里的人工智能不是Siri , 也不是Alexa , 也不是小度、小冰 , 而是一个虚拟的好朋友 。 千万个不同的人工智能会出现在各种场景里 , 且都是用户专属 。
本文插图
无处不在、随叫随应、高度定制化 , 人工智能助理似乎是完美的情感寄托 , 但同时也不免让人担忧 , 这样的「人」是否会成为一个情感黑洞?
在李笛看来 , 人工智能助理其实是类似于哈士奇的角色 , 没有替代人的功能 , 只是填补了真实人类难以触及的情感空白 。 不过 , 当从情感黑洞谈到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时 , 李笛还是变得十分严肃 。
“必须得有敬畏心 , 这需要从业人员的谨慎和自我约束 。 ”
以下为深响整理后的专访实录:
关于分拆
「深响」:本土化是小冰分拆后的一个关键词 , 具体到中国市场 , 在您看来有哪些机遇还有挑战?
李笛:分拆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尝试市场竞争的手段 , 提高灵活性和独立性 , 来加速小冰的发展 。 这么多年 , 我们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还是比较好的 , 尤其是很多从零开始的基础方案搭建 , 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数据流量 。 现在全球范围内人和人工智能的交互 , 有60%流量都在小冰这边 , 这里面包括小冰主体和其他由小冰赋能的第三方AI 。
- 忘川彼岸|启迪设计中标微软(中国)苏州科技园区二期办公楼项目设计总包
- 央视新闻客户端|台风“海神”继续北上 已离开韩国内陆入海
- 吴轲|有变?丁彦雨航顶薪续约,吴轲离开,功勋老将不在计划名单中!
- 央视新闻|台风“海神”继续北上 已离开韩国内陆入海
- 观察者|3000人已有2900人离开,寒心!公司粗暴发工作证后大批员工离职
- 游戏机|最佳游戏平台评选!任天堂、索尼和微软全都败给了PC电脑
- 公司粗暴发工作证后大批员工离职|寒心!公司粗暴发工作证后大批员工离职 3000人已有2900人离开
- 小吴|公司粗暴发工作证后引发大批员工离职,弯腰为了生存,离开为了尊严!
- 『公司粗暴发工作证后大批员工离职』寒心!公司粗暴发工作证后大批员工离职 3000人已有2900人离开
- 微软|硬盘满了别发愁,Windows 10小工具帮你轻松释放存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