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三 )


文章图片
通向横省石牌坊的道路
横省石牌坊曾经遭受过雷击 , 所幸构件损坏遗失的不多 , 文物部门在修复中补配的部分也遵从了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原则 , 牌坊现状较佳 。 横省石牌坊与庙沟后有许多相似之处 , 两者均为两柱一间一楼样式 , 同为西向 , 石柱底部无柱础、夹杆石而直接插入地基 , 且柱外左右两侧均有条石地基 , 庙沟后石牌坊两柱外侧留有卯孔 , 横省两柱外侧自地表至一点八米处均未找平 , 因此两者外侧原本都应连接有围墙 , 性质同属墓前石坊 。 宁波地区古代即出产多种优质石材 , 庙沟后石牌坊构件所用石材为宁波市区西部出产的梅园石 , 横省石牌坊则使用了东钱湖附近出产的椅岙石 。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横省石牌坊概貌 , 东-西拍摄
横省石牌坊的墓主人虽同样无考 , 但离此不远的王坟山南麓有南宋齐国公史弥忠墓 , 石牌坊有可能属于该区域的另一处史氏家族墓 。 有学者则更进一步 , 根据史氏家族的宗谱认为该牌坊所在地为越国公史诏之子、右丞相史浩叔父、乡贡史师禾墓地 , 此说可供参考 。
在横省、庙沟后这一对仿木构石牌坊“兄弟”中 , 虽然两者多有类似 , 但横省石牌坊可是实实在在的兄长 , 进而当之无愧地坐上了国内现存最早石牌坊的头把交椅 。 细看横省石牌坊的构件 , 阑额下方雕刻有门臼 , 可能是用于固定木制板门 , 而阑额上方无普柏枋;而庙沟后石牌坊的阑额虽与横省一样两端出头 , 但阑额之上又有普柏枋 。 纵观国内现存的所有早期木构建筑 , 普柏枋出现的最早实例为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山西平顺县大云院大殿 , 早于大云院及部分与其时代相近的建筑遗存上都没有普柏枋这一构件 , 横省石牌坊在忠实模仿木构建筑的情况下没有普柏枋 , 正是其为早期建筑的实证之一 。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横省石牌坊檐面 , 阑额之上无普柏枋 , 且华栱用插栱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庙沟后石牌坊檐面 , 有普柏枋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平顺大云院大殿檐面 , 现存木构中普柏枋出现最早实例
此外 , 横省石牌坊的阑额朝东的一面还阴刻出四个长方形凹槽 , 这些凹槽看似不起眼 , 却正是《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一卷中描述的“七朱八白”彩画样式 , 即将阑额根据宽度情况上下等分成五(宽一尺以下)、六(宽一尺到尺五)或七(宽二尺)份 , 取中间一份刷白 , 之后再用朱色将白色长条隔断为八等份 , 隔断处涂红的长度等于白条的宽度 , 同时将阑额剩余部分也涂朱 , 最终的视觉效果为红底色上均匀分布的白色长条 。 横省石牌坊上的阴刻凹槽正是七朱八白彩画在石仿木建筑上的体现 , 相信当年牌坊初成是也必定会施以彩绘 , 这也正是该牌坊建成年代更早的另一重要例证 。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横省石牌坊朝东(正向)一面阴刻出的“七朱八白”
“七朱八白”虽明文记载于《法式》 , 但并非宋人的发明创造 , 但其雏形早在南北朝就已出现 。 云冈石窟第9、10窟中浮雕表现出的建筑阑额位置就刻出了长方形小条 , 丹阳胡桥、南京尧化门、栖霞山等南朝砖雕墓的墓门上也有类似体现 , 所表现的可能是当时木构建筑将阑额中部间断削去长方形小木条的装饰形式 。 这种做法到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出了“双重阑额”做法 , 即将阑额彻底区分成上下两重 , 两者间用立旌相连 , 立旌间的空缺处再镶嵌板壁 , 一般将板壁涂白 , 两重阑额和立旌皆涂朱 , 类似做法在隋唐墓葬壁画中有大量表现 , 并最终简化为“七朱八白”这种单纯的设色纹样 。 在部分隋至初唐的壁画墓中 , 也存在以朱白两色同时描绘“双重阑额”结构和“七朱八白”彩画的情况 , 该时期可能是结构-彩画转变的过渡阶段 。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南北朝时期“七朱八白”雏形做法实例(吴梅《〈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研究和北宋建筑彩画考察》)
【爱历史】朱博文|礼失求诸野——宁波横省、庙沟后石牌坊踏查记
文章图片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表现的“双重阑额”或“七朱八白”彩画(摄自墓道内原址陈列的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