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深氪 | 从18层地狱爬出的「理想」( 四 )


新造车入场者一般认为 , 机会在于靠电动化、智能化 , 对传统车企弯道超车 。 但李想的想法是 , 如果传统车企想成为丰田这样的公司 , 要经过几代企业家的发展 。 但是以现在这种集中化的研发和集中化的管理 , 加上电动汽车被简化的技术门槛等 , 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丰田的体量 。
“汽车之家时代 , 尤其是IPO之后 , 需要精细化运营 , 李想就开始高度重视数据化系统的建立 。 ”一位结识李想十多年的人士告诉36氪 。
不过作为媒体网站的汽车之家的数据相对单一 , 主要就是文章的阅读、流量效益以及广告投放等数据 , 而在汽车公司内 , 数据要更加复杂和多元 , “理想几乎把所有的数据都在线化和可视化了 , 让数据在最大范围内可以去共享 , 这样不管是制造、销售还是市场公关 , 都能在同一个维度进行沟通对话 。 ”
以销售业务为例 , 理想汽车的数据系统叫“中央作战看板” , 可以看到实时的订单数据、单店客流、试驾量、新用户量、新的线索量以及线索来自哪里(线上、线上、小程序还是第三方)等等 。
“甚至你还能看到上下游的数据 , 如果你销量不好 , 那是市场、销售还是产品的问题 , 这些在公司内部都是透明的 , 大家彼此可以看到最近更新了什么 ,合作了什么 , 在做什么 。 ”接近理想汽车高层的知情人士告诉36氪 。
车辆交付以后 , 理想汽车还针对性地做了一个用于预警的在线系统 。 只要车辆有任何报警和异常 , 会第一时间通过该系统传输到理想总部 , 有潜在问题的情况就会在钉钉里面自动生成工单 , 发送给工程师 。 “公司要求我们几分钟内做出响应 , 系统那边接的都是待机时长超过24小时的诺基亚功能机 。 ”一位理想汽车的员工告诉36氪 。 近期 , 理想汽车又开发了一系列自动回复机器人 , 用在销售、产品、车辆管理上 。
在线化和数据化的双重驱动下 , 石家庄的一位店长甚至会通过物理看板来记录每个店员的心理情况、身体情况等 , 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 。
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包凡向36氪转述 , “李想有一个理念 , 他说一切企业竞争的本质都是效率竞争 。 你今天做的任何创新 , 都是因为比以前做这件事的人效率更高 。 ”
“李想从来不是个劳模型创业者 。 ”理想汽车的一位投资人说 , 组织和数据化系统正在将李想自己的精力解放出来 。 李想对该投资人说 , 现在不管他人是在常州的办公室还是北京的研发中心 , 管理效率、整个公司的运营都不会受影响 。
据汽车媒体人余建约所知 , 李想每天主要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3.5小时 , 主要干三件事情:战略教练、产品教练和组织教练 。 剩下的时间就是用于学习、思考战略 。
迭代:完美不存在快速迭代是李想身上公认的最大特点 。
李想好友、雪球创始人方三文向36氪总结了李想的主要特征:保持进取心、好奇心 , 深入思考 , 不断总结规律;持续行动 , 在实践中不停纠偏 。 与李想有密切交流的媒体人余建约评价李想和王兴是同一类人 , “都是认知迭代机器” 。
李想会随身携带纸笔 , 在与人交流时随时记录要点 。 泰合资本郭如意曾和李想一起上培训课 , 课上完后 , 他发现李想做的笔记最认真 , 记录得满满当当 , 而且李想能够举一反三 , 快速把信息领悟 。
李想也告诉过同事 , “我一个月前和一个月以后必须是不同的 , 必须不断成长 , 挑战自己和团队成长的极限 。 这是我最重要的动力 。 ”
很多加入理想汽车的员工 , 都是对李想慕名而来 , 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 , 心中的偶像在工作中也会表现出暴躁的一面 。
“你这个想法太蠢了”、“做的都是什么玩意”——员工跟不上李想的思考节奏或者看法不一致 , 或者是李想收到了关于产品的负面评价 , 他就会在内部会议上骂人 , VP级高管都未能幸免 。 李想还曾因为看不上产品团队的设计方案 , 而自己动手画了空调屏的草图 。 这种情况下 , 也会有员工感觉李想“专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