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深氪 | 从18层地狱爬出的「理想」( 三 )


C轮融资的艰难时刻 , 是经纬创投的张颖给李想出了主意:“你去把所有有钱的朋友都找一遍 , 看有没有人投你 。 ”这才有王兴和张一鸣在理想汽车C融资中下注 , 联合老股东共投资5.3亿美元 。
李想并不讳言 , 回头看辍学创办“***”时的自己 , 是个“自以为是的白痴” 。 而造车“这么难的行业 , 必须训练一个从18层地狱为起点往上爬的创业企业 , 熬出地面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 ”
从创办***、汽车之家 , 到操盘百亿美元市值的新造车业务 , 一个高中辍学的少年 , 是怎么跨过了这条看来巨大的鸿沟?
第三次进化:造车 , 也是造一台效率机器2015年 , 在望京一个咖啡厅里 , 李想花3个多小时跟黄明明复盘了过去创业的得失 , 并说要辞去汽车之家职务、创业造车 。 当时黄明明还是有些不解 , 汽车之家刚上市两年 , 每个季度几乎都是20-30%的增长 , “闭着眼睛什么事都不做 , 你就能成为一个百亿美金的公司 。 ”
但李想的想法很坚定 , “我看到了在有生之年 , 可能再打造一个丰田的机会 。 ”李想认为 , 以“精益制造”为杀手锏的丰田是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巅峰 。
对2000年***的创业史 , 李想总结当时的问题是还不懂管理和团队协作 , 也不懂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结构 , 而且因为是行业第三 , 常年被头部公司的灰色规则绑架 。 所以2005年创立汽车之家时 , 李想的原则是“一定做到行业第一” , 考虑到自己在管理上的短板 , 就引入海归背景的秦致作为CEO , 帮助搭建管理结构、梳理企业文化 , 最终把汽车之家的规模和流量快速做到头部 , 一家网站吃掉了行业几乎全部利润 。
而李想对汽车之家的遗憾是 , 没有很清晰的总结成“为什么好”的系统和方法论 。 而在理想汽车这家公司上 , “要有系统和方法论去支撑我们做得更好 。 ”
理想汽车成立以来 , 李想先后推行了四步法、八步法、OKR、LBP(来自丰田的工作方法 , 主要用于问题纠偏)等多种工作方法 , 以及为员工付费学习《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高效能》培训效果在理想内部参差不齐——帮助建立企业共同语言 , 以此来打造组织体系 。
李想曾经在公司论坛上现身说法 , 分享他用自己总结的“四步法”装修自家别墅的经过:“四步”分为用户群体、用户需求、业务需求和目标四方面 , 用户群体是自己、家人和保姆;用户需求方面 , 他要求使用中高质量且批量易维护的装修材料 , 同时外部沟通事宜全权授权 , 交给项目主管和设计负责人等 。 “我用了5个小时和项目方沟通 , 完成了四步法流程 , 后续可以帮我节省大概200-300个小时 。 ”李想最后总结 。
李想还会训练员工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 比如李想不会蛮横地去卡成本 , 而是让大家把事情拆开 , 看到底用户需不需要 。 “比如一些功能设置 , 如果有多个选项 , 那每个选项都要付钱 , 为什么不思考下用户最习惯用哪个 , 直接提供默认设置 。 ”李想的同事说 。
理想汽车的早期投资方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告诉36氪 , 造车最难的一点 , 是怎样让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共事——这其中有来自互联网的产品人才、有来自传统主机厂制造业的人才、还有运维体系人才 , 未来还需要深谙海外市场的人才帮助公司出海 。
“要用什么样的组织体系 , 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的战斗力都调动出来 , 形成合力往前走 , 这是李想第一次和我们聊的时候就想清楚的 。 ”朱天宇说 。
如果组织是为了凝聚团队 , 系统工具则是用来驱动组织效率 。 在理想汽车的一级部门中 , 除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实际业务部门 , 还有两个职能部门:组织部和企业系统部门 , 这两个部门的负责人都直接向李想汇报 。
组织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理想汽车内部推动OKR等商业语言的贯彻和执行 , 由张辉负责;企业系统部门则负责在线系统开发 , 负责人是王阳 , 他也曾在汽车之家负责搭建数据系统 , 他现在的团队有40余人 , 包括工程师和数据人员 , 规模甚至与智能驾驶部门相当 。